沙漠戈壁里的“云”上绿洲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激活东西部协同联动的时代伟力。
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优化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将打造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
早在1961年,美国John McCarthy教授便提出过算力应该像电话系统一样,成为一个公共服务。但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依旧没有真正实现。
我们国家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元素都快速实现了基础设施。而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也同样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化广泛服务于我国数字社会转型中的方方面面,加速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据《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40分以上时,指数每提升1点,对于GDP增长的拉动将提高到1.5倍;当计算力指数达到60分以上时,对GDP的拉动将进一步提升至2.9倍。可见,算力正成为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衡量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截至2022年2月,中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但显而易见的是,受困于土地等资源紧张和气候环境不适宜,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较为困难。数据中心的运营需要电力支撑,单单是能源消耗这一项,就让东部地区难以负荷。因此,要满足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快速增长的算力需求,就必须有来自于西部的支撑。通过算力基础设施的向西迁移,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气候、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数据中心向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聚集,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加速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助力我国数据中心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国家安全稳定发展来看,打造陆海内外互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区位优越、资源充沛的西部地区不会更不能成为国内大循环中的“阻梗”。然而,我国互联网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阶梯型现状,这一特征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几乎完全重合,在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上形成高低水平代差。发达地区社会对互联网需求旺盛,同时互联网通过效率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提升等方式提振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催化剂。两方因素互促所形成的马太效应会不断拉大我国互联网区域发展差距。不仅如此,东、中、西部省份在政策扶持力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城市扶持政策不仅起步早,而且力度远超西部地区。我国东西部信息技术发展的差异持续拉大,相比于显式的经济贫困,长此以往恐将面临严峻的隐形贫困——信息贫困。从长远看,这种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割裂的发展现状显然不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有之义。因此,以“东数西算”工程为牵引,加强西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消除不同地域间在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信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纵观人类历史历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生产力的重新布局,都会编织一张新基础设施“网络”:蒸汽时代修筑了一张“铁路网”,电气时代构建了一张“电力网”,科技时代联结了一张“互联网”,而如今我国正在布局的“算力网”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序幕。谁在算力网络优化升级上抢先一步,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东数西算”是一个缩影,既为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也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和发展成果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2年第2期发表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PC的发明和普及,到PC物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向各领域渗透,数字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疫情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从“壮大数字经济”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从2019年至今,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提及“数字经济”,不仅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更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从壮大到打造新优势,再到促进发展、完善治理,数字经济正加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也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基建是撬动数字经济的重要支点,发展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冲击、实现稳增长的有效举措,也是壮大新兴产业、巩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领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需要培育大中小各类企业和社会开发者开放协作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强壮程度,直接决定着区域产业长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尤其在今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少居心叵测的境外势力妄图以各种方式将中国卷入纷争。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就必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发展的选择,也是稳定的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城乡发展差异甚大,且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想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需要深耕广大的农村和乡镇,以“东数西算”为首的新基建为基础,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带动个体的能动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曾在其主编的《国内大循环》一书中提到,“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建设必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其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其二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其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驱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目的就是发挥东西部各自的比较优势,把东部算力需求转变为西部增长力量,实现能源和算力的全国统筹。由此可见,流量持续高速增长下,配套的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扩容已成为刚性需求。而我们也有足够的基础和市场来搭建数字经济的“新底座”。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民经济的“任督二脉”,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局面。
于变局之中开新局
“东数西算”工程布局的关键词在于“集约、梯度、迭代”。即推动全国数据中心适度聚集、集约发展;促进数据中心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未来实现“东数西算”的循序渐进和快速迭代。对一部分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以率先向西转移,另一部分受限于基础设施和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时延的业务,则选择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拓宽算力与数据东西双向互济的康庄大道。由此我们不禁想问,在数据向东、算力向西之间的中部省份,尤其是兼具区位优势和富煤带来的资源优势的山西可以在这条高速通道上获取哪些机会?
回溯百年之前,大批晋商走南闯北、汇通天下,但是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显得形单影只。究其原因,晋商的快速发展是在清军出征都用随军票号的历史背景之下,尤其得益于与北方的蒙古和俄国的贸易互通。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海运之于陆运有着体量大、成本低的天然优势。因为海禁政策,陆运成为官方唯一许可的进出口货运方式。而随着沿海地区逐渐开放,港口吞吐量远超陆地口岸,造成了包括山西以内内陆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但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纷纷满载出发,将内陆地区过剩产能转化为出口动力,将国内外供销需求流通起来,山西这样的中部资源大省也能跨越重重阻碍。
不啻如此,今年两会上,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支持山西申建晋东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山西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这也是山西省转型发展之路上新的突破和探索。利用晋东南地区上党盆地的区位优势,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级承接转移示范区形成联动效应,助力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东数西算”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基建工程,对于电力资源的诉求更多基于清洁能源,山西省电价优势的来源不仅有传统煤电,如今也在完善新能源装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光伏发电。如今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328处,21座煤矿实现5G入井。伴随着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16年时不足30%,跃增至当前的75%以上。传统煤矿开采行业被打上“绿色”、“智能”的新标签。煤电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电力来源供不应求,山西也肩负着国家发电主力和能源保供的重任。在电力资源紧缺的当下,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如何在能源和算力有机结合中持续发力,从而加快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渗透,驱动地区经济数字化增长,仍需社会各界找准定位,抓住机遇,迎风击浪。
算力规模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和算力供给体系的升级,会相应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作为新发展阶段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举措,数字经济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服务于制造业、乡村振兴等,要做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让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从中受惠。
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消费单上一个新的群体逐渐浮出水面——下沉市场。近三百个地级市,三千个县城,三万多个乡镇,六十九万个村庄——约10亿人,相当于三个美国的总人口规模。简言之,下沉市场,就是一二线城市以外的广袤地区。
在中国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已经孵化出的独角兽,还是曾经的头部电商,下沉市场早已成为了消费领域的新战场。这也与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农村数字经济、农村基建的部分不谋而合。与21年一号文相比,基建领域新增“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农村数字经济。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对于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细化,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这一方面的增量提法再次提示2022年将是农村新基建发展的关键年份。
接下来,打通网络零售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网络消费的活力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需要各地蓄力农村电子商务,破冰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向农村居民普及电商技能,深耕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直抵农业农村末梢,落实贫困地区普惠成果,有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弥合互联网发展的城乡鸿沟。让这片土地以及之上的一座座古老的城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现实世界的丝绸之路和网络世界的算力网络相互交织之下,既有历史的积淀,又饱含新生与活力。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的这座“桥”,是算力和数据东西双向互济搭起的万物互联的新桥梁,也是我们国家制度优势织就的一张协调发展的巨网。让东部的海上明珠和西部的沙漠绿洲、城市的热闹喧嚣和乡村的质朴乡音都成为个中绳结。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东数西算”只是一个开始。通过数据流引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不仅可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产业的大动脉,实现数字经济系列生态的合理布局,还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绘就更多气象万千的时代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