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文学带来的影响,不只是诞生了网络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态,还包括对文学生态的全方位改变,既创造了文学生产传播的新空间,也形成了培养、发现作家的新机制,更影响了社会的文学审美。这些变化不只局限在网络文学中,也广泛作用于传统文学领域内。《灯盏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作家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收录了47位作者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的优秀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这部作品选不仅展示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中国作家网主动发挥新媒体优势,团结凝聚基层作家、鼓励群众性文学创作、创新传统文学发表和交流方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而且彰显了媒体融合给文学带来的新活力和新气象,是网络时代传统文学“跨界”与“破圈”发展的新成果。
21世纪以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文学赖以存身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屏读写,这激发了大众的文学热情。互联网提供的新媒介具有无限的容量、无边界的传播范围和迅捷的速度,以及读者与作者的强交互性,为文学打开了全新的世界。除了网络文学这种媒介影响文学的极端表现外,传统文学如何应对媒介的大众化变革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中国作家网在汇总、交流文学信息的同时,进入传统文学创作和传播领域,落实群团“群众性”要求,全力打造一个文学作品发表和推介的平台。
翻阅《灯盏2021》,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中淳朴深沉的审美质感,在选材和立意方面也不乏新意。作为原创频道中的优秀之作,杨帆的小说《蜗牛邮局》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岁月的风华,李跃慧的《县长和我打老庚》褒扬人性的坚忍与温暖,扎西才让的散文《他们(节选)》在悠远的意境里呈现藏地的神秘,李汀的《陪植物们说话》用回忆的笔调奏响一曲童年的田园牧歌,王永苓的诗歌《山中》对着山峦娓娓道出一首深挚的情诗……无论是以乡村题材为主的散文,还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小说或者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它们都来自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时代生活现场紧密而直接的结合处,生活的本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文学是有根的。在写法上,很多作品摆脱了对习焉不察的写作惯性和艺术套路的依赖,直面现实经验,在琳琅满目的人声场景中采撷有内涵和意蕴的人事与情境,去除刻意雕琢的华丽藻饰,用顺畅和自然的修辞传递内心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些作品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与作家的生活经验、文学认知和网站在遴选过程中的审美主张是分不开的。
能够从最广泛的生活现场发现作家,从生活的最深处发现文学的力量和希望,是中国作家网开设原创栏目的工作目标。由这些作品折射出的作家的生活经验和网站对用户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文学“触网”后已经显现出的和蓄势待发的葳蕤生机。从作者身份上看,既有入行不久的新手,也有在创作园地里辛勤耕耘多年的熟手;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生活在基层乃至农村的写作者——尽管也有一些常常见诸文学期刊的名字,但大多数是文学界的新面孔。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者栖身于烟火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创造者和亲历者,不仅深谙生活的秘密,也饱含真挚的感情,他们构成了文学意义上的“生活”本身。同时,他们热爱文学,怀揣文学理想,擅长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亲身感知到的时代潮汐和人情冷暖。从文学发生的意义上说,他们是离文学最近、与文学关系最亲密的人。通过作者的创作谈可知,他们把文学当成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是网站平台“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他们因此受到莫大的鼓励。网站通过肯定基层作家们的创作来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为他们的成长和提升铺路搭桥、张帆助力,帮助他们把文学梦想变成现实,切实履行了公共文学平台的职能。
以原创频道为平台,以作家和读者为主体,以作品为纽带,网站凝聚起创作、阅读、期刊、出版等各方面的力量,建构起了文学创作、阅读和交流的新空间,形成了引领、培养和推出作家的新机制。为了吸引更多的作者入驻,鼓励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网站采取了网上网下协同联动的多重举措。包括每周从两三千篇作品中评选出一篇进入“本周之星”,并联合作家出版社将年度佳作以“灯盏”为名结集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四部。同时开拓优秀作品网络推送与文学报刊发表的渠道,与《文艺报》《青年文学》《天津文学》《诗选刊》《散文选刊》等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打破媒介壁垒、联合推动创作的常态化制度。
《灯盏2021》的出版,在汇集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下文学工作延伸手臂,促进不同领域和媒体间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文学繁荣的新趋势和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