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者必学书,陆俨少是知名的文人画家,他笔墨线条的精神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书法艺术之中。10月13日下午,“宛若俨妙——陆俨少书法艺术展”在上海嘉定陆俨少艺术院开幕。
长期以来陆俨少的书法艺术被其画名所掩,书法成就也往往依附于他的画名之下。殊不知,陆俨少在书法上的造诣,其实丝毫不亚于其国画。沙孟海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陆俨少的书与画,皆是一流,古今少见,足见陆俨少在书法上水平之高。陆俨少亦曾自言道:“书虽末艺,然能巍然自喜,独立门户,无所依傍,而点画之间,提按转折,舒展恢廓无遗憾,盖旷二三百年而或无一人。予无书名,然每私自与今之善者比,进而窃与古之大家相高下则无愧焉。而为画名所掩,又不表于人,故知之者甚少、然知与不知,予之书固在焉,后人可以考论,庸有伤乎?”从此直白陈述中可见,陆俨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陆俨少(1909—1993)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他自幼好画,早年随王同愈(前清翰林)学习古文诗画,后拜海派名家冯超然门下,正式开始学画。他平生甘于淡泊,不慕名利,却多次遭遇不公之待遇,一生坎坷。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携眷流亡的时候,还是在政治上受到委屈的动荡时代里,他都未曾放弃过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陆俨少《隶书“世上只要”联》
陆俨少从“四王”入手,力追宋、元诸家,同时以自然为师,游遍名山大川,并于抗战年间入蜀八年,后又赴新安、井冈、雁荡……心物同化,为其笔墨又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时代精神,终于创造出为世人所称道的“陆家山水”。八十年代初,陆俨少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率先招收山水画研究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山水画教育体系。他深厚的传统文人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
展览现场
陆俨少主张中国画创作应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他曾说“我于书法所用功夫,不下于绘画”。陆俨少的一天通常是从磨墨写字开始的,凌晨四点起床,磨墨临帖,魏碑、汉碑以及二王法帖,全都在取法之内。
陆俨少自十四岁开始系统习书,初学魏碑,继写汉碑,后来写兰亭。最初学杨凝式,旁参苏米,以畅其气。同时,他也曾以指划肚,熟看默记诸家书法。他曾说,“杨凝式传世真迹不多,我尤好《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但也未临过,不过熟看而已。杨凝式书出于颜鲁公,但一变而成新调。黄庭坚说:‘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同子,下笔已到乌丝栏。’就是称誉其不是死学,而化成自己的新意。我们学杨凝式,也应该学他的精神,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不欲亦步亦趋,完全像他。因之有人看到我的书体,而不知其所从出。这是我的治学精神,不拘书法、作画、贯穿始终,无不如此。
杜牧《张好好诗卷》局部
在陆俨少的书法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对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的借鉴。历史上直接取法杜牧书法的不多,取法杜牧书法却能写出创意的,怎更是少见。若评选一位学杜牧书法最佳的,陆俨少无疑可执牛耳,无论是格调还是气韵,将杜牧“才子书”的特质发挥出来。
《画余杂缀》为陆俨少的诗文题跋集,收录了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诗文题跋。据陆俨少回忆,“王(同愈)老先生再教我做小品文,要我读《世说新语》。我因为学画山水,所以加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更多看柳宗元《山水记》、《苏黄题跋》等”。其书法绘画的“书卷气”也与他在诗文上的学养分不开。
对于陆俨少的书法,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陆俨少艺术院原院长王漪在前言中写道,“他的书法有个他从不示人之秘笈,这在他的文字中也从未提及过,‘此秘笈’即是他书法的真正取法源头。他虽说其植根于北碑和兰亭,实则更多的是取法于唐杜牧稀有名声的《张好好诗》帖,不过在此略加隶意,再旁参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烂漫写意之趣和苏米结体与章法开张的不平之韵,尤其到晚年这些特征结合得愈发明显,且更自觉融洽和不露声色。线条起讫藏锋回笔的沉着痛快,转折提按的长短伸缩处理,章法生发的大开大合,轻重、繁简、聚散、虚实等变化,空间分割的相异相间、相顺相让、行气的曲线流畅布局,墨色的浓淡干湿应用,加之单字图式的正欹大小和上窄下宽,撇捺和重叠线条的强调和积势等特征。他充分运用了一切视觉艺术手段,着力强调变化、意趣、至‘俨妙’之化境,着重抒情性和写意性的释放,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哲学意识。这与他的山水画有着异典同工之‘妙不可言’。”
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向观众阐述陆俨少不仅绘画了得,他的书法同样出色,各种书体均有,一生数变,面目多样。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向公众传递中国传统书画同源,两者相辅相成的艺术理念。这也将对后人研习书法或绘画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陆俨少《行草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陆俨少《行草陈毅同志诗一首》
陆俨少《行草自作诗<八十述怀>》
陆俨少《行草李太白诗》
陆俨少《行草毛泽东诗卷》
《洛神赋》局部,陆俨少书写的题跋
陆俨少《画余杂缀》手稿 选一
陆俨少《行草唐宋杂诗百开册》 选一
陆俨少《隶书东南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