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2022-09-26 17:35:03 来源: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教师感言】

这是对师范教育和人民教师的关爱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林崇德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让我十分激动。作为一名接受过5年师范教育,曾经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过13年,如今又在师范高校工作了44年的老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师大的关爱、对师范教育的关爱、对人民教师的关爱。

1960年,受上海中学班主任的影响,我把高考的全部志愿都填报了师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五年本科学习,让我接受了规范的师范教育,使我立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当一名好教师。

1965年我大学毕业时,心理专业学生不能对口分配,我先后到北京朝阳区两所基础薄弱校从教,做班主任、教课、当校办厂长、主持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伴着改革开放春风,北师大重新兴办心理学专业,把我调了回来。我按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尤其在师范教育中,我把心理学看作培养师范生心灵的重要内容,力求让他们走出北师大时,具备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桥梁的能力。

这些经历,让我在听到总书记对“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勉励时,共鸣强烈!

师范教育,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教学技巧,还有师德师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是北师大的校训,又是师范教育中培养师德师风的总纲领。我在多年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我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师范教育和“优师计划”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有生之年,为我国师范教育献出一份余热。

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培养好老师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 郑国民

作为一名从事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教师,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我无比激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4年教师节前。

那是在北师大教九楼一间教室,当时我正在和来自贵州的50位小学骨干语文教师进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和他们交谈、对他们提出勉励。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为培养更多师范生,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培养工作,2019年我校在珠海校区开始建设未来教育学院、乐育书院、弘文书院,探索与卓越教师目标相适应的“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这项工作。2020年我校首设“志远计划”,为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定向培养语文、英语、数学教师。在此基础上,从2021年开始与其他师范院校一同实施“优师计划”,致力于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和输送高水平教师,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未来教育学院承担着本科公费师范生、“志远计划”和“优师计划”学生以及教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学院与书院协同合作,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与情怀、持续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宽厚的学科基础、优异的交流合作与领导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勇于面对变革并大胆探索的创新型卓越教师。

在本科师范生培养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比如,充分发挥我校在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等学科的优势,同时,从大一起开设“名师名校长引领”“智慧课堂教学实验”等课程。从入学到毕业,每位本科师范生都有两位导师——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名师和我校教师,共同指导其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

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每位学生都要到脱贫县进行教育实践和调研。今年暑假,1000多名学生奔赴脱贫县调查我国基础教育现实,增强从教信念和责任担当。另外,“教育领导力”“项目式学习”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其未来不仅能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带动一个学校、一片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他们望向家乡的明眸激励着我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青年教师 张舒

20206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在北师大珠海校区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2021年春,我承担师范生专业课《教学观摩与研讨》。课堂上,学生们观看特级教师教学视频,讨论教学中的设计和方法,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之间反复转换,从而更好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真谛;他们模仿、尝试、自己设计授课,互相讨论、反思教学。课下,他们常常问我,“老师,到底如何才能把学生教好”“如果学生讨厌数学怎么办”……不满20岁的他们,对成为一名老师充满好奇和期待。

转眼间,经历了暑期教学实践回到课堂,“小老师们”有了更多体会。他们告诉我:“将来我想设计一些新课程,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更立体”……

看着他们从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到落落大方地提出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才能,我深刻感受到: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更是我的“老师”。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就是我的成长。他们那望向家乡的明眸、“为未来创造更好教育”的信念、成为卓越教师的追求,都在不断激励我勤学慎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北师大“红色师范”优良传统的浸润下,我们将奏响新时代师范人的最强音!

校训让我内心笃定、目标清晰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2011届公费师范生、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教学副校长 王明

母校建校120周年当天,我早早守在电脑旁,想再看一看校训碑、教九楼、图书馆、敬文讲堂,追忆读书时或风趣幽默、或深邃博学、或严格方正的先生们……

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时,心中涌动的那团火让我激动不已。2007年我跨入北师大,成为首届公费师范生;2011年,我回到大湖北岸,站上三尺讲台。现在,我从总书记的回信中,进一步明晰了作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方向与使命。

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师范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教11年来,我积极参加校内外听课、培训活动,大量查阅资料,反复修改教案……季节交替时,我准备板蓝根、感冒冲剂,提醒每个学生预防流感;临近中考,我为毕业生发放考试套装,加油助威;不论路途远近,我按时家访始终如一……11年来,我经历了青涩紧张和手足无措,但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与使命,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遥望苍苍瓦颜山、绿绿沙柳河,我心中的目标清晰笃定——我是刚察草原的孩子,我会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线讲述·学子心声】

坚定返乡从教的师范梦想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物理学专业定向就业师范生 杨皓博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心中万分激动,更加坚定了一直以来返乡从教的师范梦想。

我来自四川大巴山里的一个小镇。初中时,父母把我送到四川绵阳读书。正是这一段跨地区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乡和绵阳基础教育的差距,也让我萌发了长大后返乡从教的理想。于是,去年六月我报考了北师大“优师计划”。

今年暑期,我有幸成为一名寻访者,从北师大珠海校区来到北京,拜访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先生知道我是“优师计划”学生后,对我讲起当年他从苏联留学归来到北师大附中任教的经历。我心生感佩:那个年代留学归国,还能潜心在中学服务数年,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教育情怀啊。

在录制授课场景时,顾先生原本只需上一小节课程,但93岁高龄的他坚持给我们上了一堂完整的课。先生在黑板上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顾先生践行一生的教育信条,将激励我不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会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负总书记殷切嘱托,不负学校悉心培养,学成之后返乡从教,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生物科学专业定向就业师范生 张然

我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初中时,班主任江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当时,班里有些同学英语基础薄弱,江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进行辅导。在她的努力下,全班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让我更加感佩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江老师是响应国家号召,从武汉来到祖国西北的。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更要反哺这块土地。于是,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优师计划”,决心成为一名像江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更明晰未来的从教之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学期的教师素养英语课。这节课要求期末时每人用5分钟讲授自己学科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已准备很长时间,可在讲述中还是磕磕巴巴,紧张得前言不搭后语。可见,上好一堂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尽管我离合格的教师还有很大距离,但我坚信,在老师们的帮助带动下,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向一名优秀教师的水准靠近。

我希望毕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我也想向家乡的学弟学妹们推介“优师计划”,希望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同学加入我们,教书育人,托举祖国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