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24日上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在会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会上,有记者问:近年来,逛博物馆、游览文物遗址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现象也是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一种表现,近十年来中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金瑞国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持续深化,服务大局成效明显。“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整体谋划,中央出台6份专门政策文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列入国家专项发展规划,27个省级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状况有力改善。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国保、省保、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增加115%、58%、88%,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传统村落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预防性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推进,数以万计的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打击文物犯罪、查处法人违法、整治火灾隐患取得重要成果,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三是文物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影响力大幅提升。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免费开放率91%,年度举办展览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加119%,“大美亚西亚”“唐宋八大家”“万年永宝”“何以中国”等展览成为社会文化热点。《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古韵新声》等电视节目引爆大屏小屏,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新风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助力脱贫攻坚、老区振兴、四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支持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优化文物进出境监管和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中外联合考古渐成规模,跨国文物保护合作扎实开展,文物进出境展览异彩纷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四是文物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新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各地出台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113项文物保护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文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等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文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文物考古机构普遍加强,考古野外津贴将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