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人物》杂志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叫《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的文章,文章一经发布,短短几个小时之内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这足以可见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切。文章用三个真实案例探讨了素质教育下,孩子的成绩和理想如何获得平衡,让人们了解了教育的更多面。文章观点犀利且深刻,但与之相比,评论区的80条精选留言却更加直击人心。其中一条留言这样写道:“作为90后,其实我很想知道,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从小到大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我真的没有感受到,是德智体美劳吗?最终不都还是‘5+3’!”这不禁引发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困惑。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值改革开放加速期,急缺创新型人才,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对此,社会各届一片赞成。学生说下午三点放学的愿望即将实现;家长说拥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指日可待;甚至教育界也喊出了“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的天下”的口号。如今,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界提出已经30年了。30年过去了,人们憧憬的理想教育还没有实现,“为什么素质教育在中国发展起来那么困难”反而成为了摆在面前的新课题。那么究竟是素质教育理念本身出了问题,还是落地时的阻力太大?如何突破困境,让素质教育真正“进门”,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值得教育界所有人士上下而求索。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每当提到素质教育,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与应试教育对立,这是当前国内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一大阻力:认识误解。首先,我们要明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简单的“零和关系”。素质教育主张遵循人的自身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根本素质,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素质教育下,学生学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得到的人才是能够解决未知困难的创新型人才。反观应试教育,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为应对考试而生的教育。老师把答题步骤掰开揉碎灌给学生,学生要做的只是记住步骤。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下限高,但是上限也低。一旦遇到了新的题型,固定的解题思路必然不适用。所以单纯地从理念上来看的话,两种模式高下立判,尤其在当前“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也更愿意选择素质教育。
然而,对于素质教育,很多人都走进了“误区”。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玩的时间多了,学的东西少了,对它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轻松”的层面上。可恰恰相反,素质教育并不是指不学习或少学习。反而是让学生学习的东西更多,学习面更宽更广。这意味着不仅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给课外活动。十年前,北京市十一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这是我国普通中学对素质教育的最初探索。这次的改革充满理想气息,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可以自主去选择,去试错,去寻找自己。但事实上,即便是乌托邦,依然要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凝视与拷问,它只能是“既要和又要”的游戏——成绩是护身符,然后用多倍的精力,来保护“额外”的自由。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模式。十一学校的实践让人们认识到,素质教育并不是从成绩体系上滑脱,而是在世俗价值和理想主义中建立平衡,对此,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孩子也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可平衡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既要会玩,又要会学。这就引出了素质教育的第二大阻力,也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误解:素质教育很贵。诚然,在素质教育下,课外活动成为了正式科目,所学的东西都是专业且系统的,学生和家长不仅要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还要付出金钱。去年,火爆荧屏的电视剧《小舍得》便探讨了这一问题,剧中有一个小朋友,尽管智商超高,奥数全国一等奖,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学校里,仍然有一科成绩不是A+。老师的解释是这科成绩不看课堂学习,反而是偏向外出游学等日常实践方面,家境不好的她没有钱去游学,自然无法得到最好的成绩。而现实中许多家庭的孩子并没有“超强大脑”,所以境况比剧中更严峻。有家长说,如果想完完全全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没有钱当垫脚石,实行素质教育就像海市蜃楼,美好却不真实。
以上种种都在表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已经偏离了初衷。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是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桎梏,让他们具备智慧,敢于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无休止地“鸡娃”和“内卷”。难道只有高尔夫、冰球算课外活动?难道只有去非洲大草原看斑马、去南极科考算素质教育?春游、夏令营、社区调研哪一种不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跑步、踢毽子、跳皮筋又哪一种不能锻炼孩子的体魄?素质教育的本质难道不是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吗?
此外,人们对素质教育还有第三重误解,那就是:只要中高考存在,就搞不了素质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有民主,也有集中;有规则,也有自由。为什么有考试,就不能有素质教育?难道基础教育只能有应试一个主题?难道从6岁起,教育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考试?如今,国家对中高考不断进行改革,争取更合理、更科学的分流机制,我们普通人更要思考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放弃学习”,不是“快乐教育”,更不是“精英特权”,我们国家真正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懂得感恩感悟,懂得互助互动,懂得继承优良传统,懂得锐意进取。所以相比之下,素质教育应该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教育者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要求要更高。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行面向未来的而不是面向过去的教育。
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教育?
何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又该提倡什么样的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22年,教育部相继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表示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课时比例要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劳动课也要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以上讲话精神和文件都在宏观政策上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十年前,十一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率先开启了国内素质教育的实践,十年后,对于如何开展劳体教育课程,山西营响未来千曲国际教育营地(以下简称营响未来)作出了自己的初步探索。一直以来,位于城市的学校受校域空间的局促与限制,劳体教育的欠缺,一直是横亘在学校与家长面前绕不过的一道坎。为了迈过这道坎,营响未来抓住政策红利期,为中小学生打造了2300亩丰富、生动、鲜明的课外素质教育营地,积极尝试为服务课堂教学、丰富扩展体验性素质教育蹚出一条新路。
营响未来以“赋予中国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未来服务于国家的使命感”为使命,以“有爱、自然、唤醒、成长”为价值观,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构建有归属感的营地。本着“自然即课堂,实践皆成长”的课程设计理念,着力建设实景,立足六畜兴旺的牧场,专门为幼小学生建造了“羊文化体验乐园”和“羊博物馆”,让孩子在与动物的亲密“玩耍”中体会到万物生长的神奇奥妙,领略到客观世界的丰富无限,从而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立足五谷丰登的“朴门农场”,打造袖珍型农耕经济基地,让孩子们体验播种的辛勤和收获的乐趣,增进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引,耕田而食”生活方式的感知,进而树立劳动的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基于二青会极限项目比赛场地和山西省及太原市体育局专业资源,开展涉水泅渡、自行车越野、碗池滑板、攀岩等50项竞技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简言之,“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边界的教育”是对营响未来最好的概括。“没有围墙”打破了学校固有场所的局限性,让孩子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既有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又没有脱离教育的本质。“没有边界”是指,相比于传统课堂,营响未来的各种专题课程更多的是对孩子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将理论运营于实践,再用实践创新理论。通过社会实践,它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吸收文化养分,学会一理通万理彻。孩子看到的世界越大,越了解自己的渺小;看到的世界越不同,越能体会包容的意义;看到的世界越精彩,越明白生活本应如此丰富。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内卷”化下的素质教育,它30人成团的参与方式更经济。在团体中,孩子会懂得社会劳动需要分工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可以提高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健全性格的养成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对孩子而言,在营响未来意味着快乐充实、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强体质、自由发展;对家长和学校而言,则意味着能让孩子的潜力得到挖掘,能力得以提升。这种功能吸引了更多家长和学校的兴趣,如今,营响未来与山西省实验中学、尊成公学等中小学达成合作,提供了场地场景、活动场景和社交场景,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切正如营地负责人高峰所说:“我们要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指引下,努力把营响未来千曲国际教育营地建设成为课外素质教育的优质场所,社会生活的实景体验基地。我们要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互动的乐趣中增长自然、劳动、历史、文化、思维知识,要让营地发挥好课外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我们到底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教育?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一问题。营响未来通过建立蕴含朴素唯物史观的课外教育平台,深耕素质教育的沃土,让孩子们在“好玩”中了解自然的多元、世界的无限,在“好问”中了解劳动的神奇、体育的美妙,在“好思”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营响未来对素质教育的创新,也是国家希望并提倡的教育。当然,这也给未来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教育界可以抓住营地教育的风口,大力发展课外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可以在营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摆脱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场地的困境;政府部门也可以加大对此的扶持力度,让营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