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荆,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婚家部主任,一位年轻的“老律师”。年轻是因她的年龄,“老”是因她在婚家法律服务领域摸爬滚打了16年——在律师这个行业,专注一个领域16年很少见。
执业16年,张荆办理过1000多起婚姻案件,包括轰动一时的十年无性婚姻案、魏圆圆抚养权案等。“法律是理性的,但需要温情来介入。”在无数案例中,她不断思考、总结问题的共性,针对女性的隐形暴力、场域性的软弱、现代人对于婚姻制度的审慎,她将这些发现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理解、帮助每一位身处困境的当事者。
她是一位婚姻家庭理论专家,熟知婚姻心理学知识,擅长将心理学、婚姻伦理与法律规定结合应用,处理疑难复杂婚姻家事案件,对婚前教育、经营婚姻以及离婚纠纷有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多年来她致力于婚姻家庭常识的宣传,在“张律师说婚姻”自媒体平台上大力宣传和谐婚姻家庭观,向公众传递她的思考和见解,不断输出关于情感和婚恋的“正能量”。
她还有着许多头衔,婚姻家庭调解员、婚姻家庭常识公益宣传员、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践行者、家庭冷暴力立法的倡议者……自执业以来,她在婚姻家庭领域、社会公益领域不断探索、实践、推动、创新。在她看来,这都是作为一名法律人的责任与义务。
在离婚官司中挽救婚姻
在律师行业,婚家律师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他们与当事人的联系要远超于其他职业领域,往往不仅要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还要兼顾情感救助。
在婚家领域深耕15年,张荆经常陪伴当事人度过情绪崩溃的阶段,当事人会把律师当做漫漫苦海中的一叶扁舟,把自己的伤痛展示在律师面前,律师是她们在当下的艰难中为数不多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一个不懂共情、陪伴,没有人文情怀的婚家律师,一定不是好律师。婚家律师之所以难以成就,主要门槛不是专业技术,而是情感沟通、人文关怀。”张荆认为。
婚姻家庭纠纷多源于日常生活,日积月累,很多事实说不清道不明。两个人因为相爱组建了家庭,如今又因为种种原因,想要解除彼此间的亲密关系,这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有让当事人先理清了情感上的矛盾点,无论最后是去是留,他们才能做出不后悔的决定。”执业多年,张荆可以更敏锐、更细腻地捕捉到案件当事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症结。
张荆曾经办过一个案子。妻子刚生完小孩,有轻微的产后抑郁,虽然还不到半年,但家里各项开销大,男方收入有限,家里就不停举债,双方为此不断争吵,妻子难以承受而提出离婚。
通过沟通交流,张荆判断,女方提出离婚,实际上是矛盾的积累找不到良好的解决出口。遇到这种情况,男方就要从女性特殊时期的心理状态去深入体会她的心境。在给男方指出不妥之处后,告诉他没有良性沟通解决不了问题,要积极主动进入妻子的语义空间。最后,男方当着妻子的面表示要多与妻子交流,好好包容妻子。
这是张荆在处理离婚纠纷过程中挽救婚姻的一个案例。她认为,律师不能为了成案而促成诉讼,而是要分析当事人的婚姻是已经死亡还是只是婚姻危机。当有机会挽救这段婚姻时,她会引导当事人反思婚姻中各自的问题和沟通模式的缺陷,让他们重新谨慎考虑离婚的想法。若婚姻无法挽回,她也希望能通过调解,让双方友好协商,和平分手。
事实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在婚姻家事案件中应用很广泛。过去,夫妻遇到婚姻家庭纠纷,更多是求助亲友,或者直接诉诸法院。现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为当事人提供了另一种更专业、更贴心的化解途径。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离婚冷静期正式写入法律。张荆敏感地意识到离婚冷静期是一个推行婚姻家庭教育的最佳契机。她走访各领域专家,拜访学会、协会,投书民政婚姻管理部门,建议在离婚冷静期对婚姻双方进行专业的婚姻家庭教育辅导,改善离婚率高居不下的现状。
同时,张荆还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一起推动婚姻家庭调解师标准化认证培训继续教育,通过将相关婚姻家庭法律内容植入到培训课程中,为广大婚姻调解师赋能,助力婚家律师和调解员提升行业影响力,为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婚姻家庭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16年专注于婚姻家事领域纠纷解决,让张荆认识到,婚姻家庭纠纷起因也许各有不同,但大部分是因彼此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有较大差距所造成。如果可以在全社会推行婚姻家庭教育,在青年人步入婚姻前、进入家庭生活后,发生婚姻危机时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关专业的婚姻家庭知识普及和婚姻辅导,或许可以让更多的家庭获得幸福。
张荆将十多年来对婚姻家庭的观察感悟撰写成书,分婚前、婚中、婚后三个阶段对高频问题进行阐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情侣、夫妻双方清晰理顺并分析恋爱或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这些问题或危机解决的专业技能与方法。并将该书电子版无偿授权北京市婚姻家庭建设协会新媒体使用,力求向公众普及婚姻基础知识,促进正确婚恋观的形成和传播。
同时,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推动婚姻家庭教育工作。近年来,作为拥有近千万粉丝的微博网络大V,张荆联合相关婚姻家庭领域协会、学会等服务机构,以新浪微博为宣传主阵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和今日头条、百度、搜狐、B站等新媒体为辅助阵地,大力宣传和谐婚姻家庭观、婚姻家庭常识。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大学兼职导师,张荆在授课的同时,还为学生讲授婚姻家庭价值观课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张荆特别强调婚前辅导的重要性。她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婚姻学习,目的是深入了解自己和伴侣的性格特点、原生家庭、财务处理、亲友关系处理、沟通方式、化解冲突的方法等,以此了解彼此对婚姻的理解和期望,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或者缩小彼此对婚姻期望的差异。
2021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的指导下,张荆参与录制了12期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普法内容和10期的《婚姻里的那些事儿》的婚前教育内容,聚焦婚姻中具体场景内容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家务劳动补偿金等方面。让张荆欣慰的是,这22期视频,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持续输出,累计全网播放量达到465万次。
现代人的婚姻观早已与时俱进,但张荆想要通过婚姻家庭教育的推广,让更多要步入婚姻的年轻人知道,婚姻是严肃和庄重的,维系婚姻不只要有爱,更要有责任和担当、有理性和智慧,如此,才能实现幸福的婚姻。
坚守公益心 永远在路上
从业16年,张荆一直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促进等领域的研究、普法、立法推动等。她认为,推动法律不断前行,也是一个律师的社会责任。而入行最初对妇女儿童权益的关注,也奠定了她婚家律师职业生涯的基础。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已入职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张荆接触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家研究机构是一家依靠捐赠和政府项目经费维持运转的非政府组织,经常对婚姻家庭中的弱势妇女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但是工作人员工资不高。她敏锐地感受到这家机构是站在女性角度去看待问题。被这家研究机构“独特的视角和魅力”所吸引,她果断放弃了高收入,加入了这家研究机构。
在这家机构中,张荆做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既帮助弱势妇女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又通过这些案例进行妇女权益保护的研究。
最让张荆记忆深刻的是2009年办理的“十年无性婚姻案”。该案女当事人结婚十年仍然是处女,她起诉丈夫未尽性义务,侵犯其同居权,并且经常对她进行打骂,要求与丈夫离婚,并请求法院判决丈夫对自己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最后,法院判决双方离婚,但对于侵犯同居权及精神损害赔偿没有给予认定。
张荆认为,这个案子当中,当事人的丈夫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拒绝应尽的夫妻间义务,这对当事人是一种精神折磨,属于一种“冷暴力”。另外,该当事人还经常受到其丈夫的殴打和辱骂,曾经两次因为被丈夫殴打而报警,这在现在的法律看来都属于涉嫌家庭暴力行为。但是当时因为还没有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因此该当事人也没有获得任何补偿。
后来,张荆和她的同事们又通过对多年来代理的家庭暴力类公益诉讼案件分析、调研,写成“家庭暴力”研究报告,并向人大代表建议,提出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建议。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法律将“精神暴力”也纳入其中。对此,张荆感到非常开心。
在这家机构,她还参与了反对职场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保护、取消嫖宿幼女罪等各类妇女权益保护法律研究工作,也参与了很多相关立法上的推动工作。离开这家机构后,她仍致力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公益行动。
2020年11月,张荆婚家团队对外发布了《抢夺藏匿孩子调研报告》,历时两年分析了中国裁判文书网2007年至2020年10月间的749个涉及“抚养权”“探视权”的案例,得出12.68%案件涉及抢夺藏匿子女行为。
在她的推动下,数十家媒体先后对“抢夺藏匿孩子”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让全社会关注到这一现象,最终推动“父母离婚时,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1日,儿童节这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这对于张荆以及她的团队来说,是莫大的慰藉和鼓励。
现在,张荆仍在公益法律服务一线积极奔走。她以北京市民政局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志愿者身份,与其他志愿者一道深入到婚姻家庭的第一线——基层婚姻登记处,为将要结婚、离婚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心理支持服务,将婚姻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推广应用。
同时,她组建了公益律师团队,通过向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离婚的当事人提供离婚协议的法律审查服务,对离婚协议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社会调研,总结出有共性、有规律的问题,最终推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离婚协议规范化文本,以尽可能规避登记离婚后产生的纠纷,也为之后可能发生的离婚诉讼提供衔接。
对于张荆来说,继续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持续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但她始终充满斗志,“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和温暖,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和能量,我的人生就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