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别离》:当下都市家庭的缩影

2022-08-01 15:33:41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王珊珊

32a504ed-a872-4b42-8579-55cd91f248ac-rBDPKWLjGuKALz47AAK-VVXD0sQ14

《别离》李晋瑞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探讨当下婚姻、教育和人生的主题小说,以人物内心缜密磅礴又深刻的情感与记忆为切入点,通过扎实的家庭故事,力求展现60、70后的童年记忆、中年婚姻的危机陈述、家庭教育的隐性缺失。《别离》最本质的是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作品中有大量追根究底的自白与对话,可以让读者的思绪往返穿梭于书中人物的生活与心理,深切地感受到当下教育、婚姻以及家在生活中的现状与意义。

李晋瑞的长篇小说《别离》看完后,我马上想到的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这是莫言《蛙》里的一句话。

《别离》讲述的是都市中年人米海西一家围绕亲情、友情、爱情所爆发的矛盾纠葛,最终经过沟通,别怨离愤,回归平静家庭的故事。小说从米海西三口之家着笔,展现出的却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乡村和城市结合过程中的对抗性,反映的是当下城市家庭的普遍焦虑。

小说分三部分,全部采用自述形式,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鲜有看到。更加特别的是三个部分每个都是“我”的叙述,并在交错呈现的叙述中不断悬念式地抛出疑问。

初读《别离》,会感觉有些费力和乏味,甚至不明就里。但随着一个个疑问的解答,读者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故事。

书的第一部分是父亲米海西对自己年少时代的回忆,以同理心介入儿子米罗的情绪;第二部分是母亲罗素兰的告白,是她对与米海西相识、相知的回忆,看似是对米海西步步紧逼的控诉,实则是婚姻双方对于亲密关系的深入探讨;第三部分是由儿子米罗的日记引出的两个孩子的自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总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立根”,在“社会挫折和教训中塑型”;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家长百般呵护中成长,却成了孩子叛逆地挥刀刺向母亲的一个原因;还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走向极端,比如小说中的另一个孩子彭波;甚至可以看到,自以为了解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认知的缺失。

小说中很少有客观的陈述,作者似乎有意识地把环境、人物、动作、记忆、猜测等都以微小的细节缀连成珠,并融入大段的自述中。这样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烘托了人物形象,还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矛盾的暴露。例如罗素兰饮下那杯加了蒜末的红酒,看似新奇荒谬,但这何尝不是他们婚姻的一种隐射。

小说的叙述平铺、简单,看似浅表,却玄机重重。比如米海西忆诉年少的故事,提到父亲受伤卧床,父母与“将军”的秘密,很多事情都是点到为止,要想找到答案,读者就必须看完全文。又比如米罗问自己的父亲米海西“那我妈为什么还要嫁给你,你又为什么还要娶我妈”时,米海西则用冷热披萨的口感做了回应,并开始给米罗讲犯错的问题,引导读者一起跟随他的陈述思考婚姻。

小说的叙述逻辑是隐喻式的。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所有由来已久的问题的罗列。小说中用了大量的隐喻和对比:卧床的父亲,不涉入家庭生活的米海西,加了蒜末的红酒,卡列宁、沃伦斯基、托尔斯泰、安娜,萨特vs波伏娃,于连vs华伦夫人等等。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小说中农村与城市结合过程中的阵痛,理解当代城市中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困顿、焦虑、迷失、彷徨。

小说在人物设置上也很巧妙,主人公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图书管理员,一个需要书房和写作,一个热衷空间和整理,一个担着梦想向往成功,一个崇尚简单热爱家庭,这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走向。米海西和罗素兰到底是谁偏离了家庭?或者说是谁先偏离了家庭?如果没有彭波的死和米罗的离开,那么他们的问题会是怎样的走向呢?这种隐喻式的叙述不仅提升了这部小说的艺术层次,更留给了读者很多的思考。

其实生活里的每个人,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作家、设想家、偷窥者、践行者,我们都会给自己和他人以一定的想象、假设、推理、演绎。因此,在作者精心设计的叙述下,我们虽然是读者,但实际上已经在思考中重新建构了这部小说。

当翻过小说最后一页,我愈觉作者以自述的叙事完成这部小说是个聪明的选择。通过自述,我们可以看到米海西和罗素兰婚姻中存在的有感情没理解、有纠葛没解释、有思考没反思、有猜忌没交流的种种问题,这样的自述在人物之间很好地设起了障碍,却与读者实现了心灵上的呼应。

同时,我隐隐感受到,小说中是悬置了很多问题的,譬如我们究竟为何而活?生活的本质,亲密关系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好像都有答案,一方面却又很难说清楚。米海西一家何尝不是当下都市家庭的缩影——深沉静默、为事业忙碌的父亲,大包大揽、操心家庭琐碎的母亲,为学习而学习、偶尔有些叛逆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不都正如《都灵之马》中的那匹马,在缰绳的驱使下,拉车、吃草、奔走,偶尔有嘶鸣与无奈吗?

其实看完《别离》,心里压抑感层生。但我想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去理解它,因为“别离”也是成长。在复杂的亲密关系中,有“他人”,也有“我”,我们需要纯粹真诚的表达和沟通,并以此实现彼此的共同成长。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