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以房养老”骗局多 专家教你巧破解

2022-07-25 16:27:10 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张磊

当下,房产领域养老诈骗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全国多个城市,不法分子以房产作为诈骗对象,骗取老年人房产、积蓄的案件时有发生。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防范此类骗局?若被不法分子忽悠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房养老”到底要得要不得?对此,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律师、专家以及金融行业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骗房套路多

近日,太原市公布破获养老诈骗案件115起,追赃挽损4947万余元,其中不乏房产被诈骗的老年人。不法分子会以国家政策的名义掩盖其犯罪行为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欺骗老年人。

山西晚报记者调查相关案例后发现,这些案件都有类似套路:

首先,不法分子往往会对老年人嘘寒问暖,取得初步信任,之后给予小恩小惠,如提供免费旅游、免费问诊等方式,以此骗取老年人的进一步信任。

其次,这些不法分子会歪曲国家政策,提出房产证在家放着无用,办理房屋抵押不但不影响居住,还可以用抵押来的钱享受老年生活。很多老年人上当的第一环节,就是相信了这样的话术。

最后,不法分子开始各显神通,引诱老年人签约“领养老钱”。有的将房屋买卖合同、抵押合同混入各种文件中,骗取老年人签字;有的诱骗老年人与自己办理委托公证,不法分子以此获得售房的授权。

上海恒建律师事务所律师褚飞鹏表示,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不法分子以高收益投资欺骗老年人签署借款合同、抵押合同、理财合同、借款收据等文件,通过繁多的合同文件对老年人进行狂轰乱炸,使早已和社会不同程度脱节的老年人无法理解其中真正含义,稀里糊涂签下合同。

不法分子还会以老年人的名义将房屋抵押给小额贷款公司等主体,而非有资质的保险公司,获得贷款资金后携款消失,随后由小额贷款公司持相关法律文书向老年人主张债权,致使老年人既未取得钱款,房子也被执行。

不为小利陷风险

褚飞鹏表示,防范此类风险,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应不因蝇头小利而完全信任对方,作出重大决定前应当与家人,尤其是子女进行沟通商量。

首先,在作出决定前,充分了解对方资质。“以房养老”政策需要有资质的保险公司获得开展此项目的许可,对于涉及理财、保险产品的投资,还可以拨打12378银保监会消费者热线核实咨询。

其次,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提供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者非法使用。

再次,签署文书时需要倍加警惕。签署借款合同、委托理财合同、授权委托合同等文件时需要多加关注内容。如无法明确其中内容时,不论对方催得多紧或者自身嫌麻烦省事,也不要轻易落笔签字,可以先保留文件与家人沟通商量,或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员。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应当增强留存证据的意识。很多不法分子盯上老年人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不会运用电子设备留存证据,方便其在后期处理房屋。老年人在与外人接触、洽谈时,应当增强证据意识,留存一份签署合同,学习基本的录音、拍照功能,以维护自身权利。

相关律师也提醒大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回被骗钱财。目前,也可拨打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的“养老诈骗”举报通道热线。

“以房养老”短期难实现

山西晚报记者查阅资料后获悉,多年前政协委员们曾提出“以房养老”观点,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养老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当下的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在一定年限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一直延续到房主去世;当房主去世后,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其余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

一位熟悉此提案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代表委员们提出这个建议后,银监会还曾就此展开过专项调研。由于我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而且如果是房价上行期,“以房养老”问题不大,可如果遇到房价下行期,有可能遇到其他问题。“当前的情况是——市场很冷、骗子很热。”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专家郑先生表示。

随后,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平安保险财产险业务员王先生,他表示:“其实,这种方式对于老年人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如果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这种方式在国外较为普遍,但在国内还远未成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状态,住房反向抵押市场的外部大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之后,住房反向抵押市场也许会逐渐进入平稳状态。当前不法分子围绕此概念生出诸多骗术,实在应该警惕。”

【编辑:】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