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何尊与鎏金铜蚕:“中国”由此来,奔着幸福去

2022-05-19 17:01:06 来源:新华网作者:杨一苗 姜辰蓉 陈昌奇

从史前文明,到赫赫秦汉,再到强盛隋唐……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陕西省留存着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标记着中华民族悠长壮阔的国族历史,更建构了中华文明自信包容的文化基因。

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便是陕西的代表性国宝之一。

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兽面纹、青铜色,在沉淀了3000多年之后,它周身散发着神秘凝重的气质。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掉表层的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刻有12行共122字的铭文。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造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

特别是这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此前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两个字都不曾见有连用。中国,第一次被发现于铸造在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铭文之中。

专家说,在华夏先民聚族而居的初期,中国最初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何尊铭文中最早的中国一词,既体现了周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标志着早期中国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连何尊在内,在陕西,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这样一组数字,不仅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与丰富,更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198412月,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几位农民在河水中淘金时,在沙坑里发现了一枚几乎和真蚕同样大小的鎏金铜蚕。这件铜蚕通体长5.6厘米,上身略微弯曲,头部微微上扬,就像正要吐丝的样子。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铜蚕是一件圆雕作品,细部刻画写实具象,首尾9个腹节,腹足、尾足做得非常精细,连腹部凹痕都清晰可见,上扬的头部,凝固了它即将吐丝成茧的生动神态。

正是这小小的、柔软的蚕,带来了象征财富的丝绸,它是万里凿空的金钥匙,更是文明交流的守望者。

而那些在漫长丝路上流传着的传奇故事,则既展现出人类技术文化交流由古及今、驰而不息的节奏,又印证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面向世界时所展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胸怀。

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到如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前不久,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了跨里海、黑海班列,这一新线路采用铁路、海运等方式进行联运,可辐射中东欧多国。目前,从陕西西安始发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常态化开行了16条主干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如果说遥远三代之时铭刻于何尊之上的中国二字,是炎黄子孙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那么强汉时的鎏金铜蚕则象征着华夏儿女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一头是自立自强,一头是合作共赢,连接两头的正是中外人民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而这些文物珍宝,则无声又无尽地诉说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共同的秉性与情感;昭示着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类各民族共同用文明之钥开启合作共赢之门的光明前路。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