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云剧场”如何成为常态化的艺术陪伴

2022-04-28 16:00:17 来源:光明日报

两年多来,反复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演艺行业带来很大冲击。演出场所限流、关闭,演出暂停、取消,经常让行业从业者猝不及防。因为演出大大减少,不少基层文艺院团演职员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创作。

压力之下,行业主体纷纷纾困自救,其中在线上开辟“第二剧场”进行“云演出”成为主要选择。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开辟“第二剧场”的演艺机构越来越多,参加“云演出”的演员也越来越多。

从线下到线上,不仅仅是演出空间的转换,更是艺术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创作要素的重新组合。此外,线上演出如何转化为具体票房,版权如何保护,这些现实问题也都有待破解。

从无奈选择到主动探索

两年多来,从戏曲到歌剧,从相声、小品到晚会、演唱会,大量演出从线下转到线上。最初,业界推出线上演出,基本是把线下演出的视频直接放到网上,传播效果非常一般,这其实是应急状态下的无奈选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云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对演艺机构而言,线上演出不再是偶尔为之的权宜之计,而成为演出的常态化选择。如何借助技术手段,在线上创造出新的演出形式、新的营销模式、新的观演关系,不仅决定着线上演出的可持续性,也影响着后疫情时代演艺行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让线上演出摆脱线下演出替代品的角色,进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演出形态,演艺机构、传播平台、技术公司等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比如,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以“科技+艺术”的方式,连续两年推出经典京剧《龙凤呈祥》云演播,融入“云包厢”“云呐喊”等多种实时互动模式,并推出“云上戏迷节”,打造出基于最新数字技术的“数字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联通、华为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携手打造我国首个院场一体化的“5G智慧剧场”,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进入“5G智慧剧场”多角度观看演出,并且可以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国家大剧院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推出100多场线上演出,全网在线点击量达30亿次,并且从选题、拍摄、录制、制作到播出推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辟“第二剧场”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的不仅有国有院团,还有商业化平台。近日,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戏”计划,面向全国戏曲院团、专业戏曲演员发起招募,计划2022年至少帮助10家院团、1000位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第二剧场”。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艺坛新秀、梨园名家以及知名文艺院团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戏曲直播。《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我国348个戏曲剧种中,已有231个剧种在抖音平台上开通直播。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

寻找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最佳支点

不管是线下演出,还是线上演出,抑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演出,都离不开内容,并且优质内容永远是演出成功的关键。因此,不管用什么方式开辟线上“第二剧场”,都要坚持“内容为王”。

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5G4K8K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MEC(边缘计算)FTTR(光纤到室)、智慧专线、高新视频、切片技术……打开支撑线上演出的技术清单,各种新技术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对观众来说,这些新技术将带来完全不同于实体剧场的观赏体验。新技术支撑下的线上演出,能突破线下演出的空间限制、时间限制,降低观众进入实体剧场的门槛,有利于将有观赏需求的潜在观众群体转化为庞大的线上观众群体。

对演艺机构来说,新技术将剧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不仅仅是场景的转换,更是内容生产的方式、要素和价值的重新排序,将形成新供给,刺激新需求。总之,从线下来到线上,不是将数字技术与演艺内容的简单拼接,而是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创造“1+1大于2”的全新观赏体验,寻找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最佳支点。

在开辟“第二剧场”的过程中,平台最容易被人忽视。目前,“第二剧场”依托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建平台,比如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和国家话剧院“5G智慧剧场”;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比如国家京剧院《龙凤呈祥》线上演播依托的是中国移动咪咕平台,一些剧院和戏剧名家进行网络直播依托的是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

不同的平台各有优劣。自建平台资金技术投入大,但拥有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线上演出特点随意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国家话剧院“5G智慧剧场”这种平台,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使用第三方平台,优点是免费,但线上演出形态会受到平台技术条件的限制。另外,依托第三方平台,演出收益势必要与平台分享,作品版权也可能存在潜在纠纷。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种新事物,“第二剧场”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线上演出都是免费的,但免费演出显然不可持续。国家京剧院《龙凤呈祥》已连续两年尝试线上付费直播。抖音直播也计划为有需要且具有专业表演能力的演员和院团开通付费演出。从长期看,付费观看线上演出是趋势。可是,由于观众尚未形成付费观看的习惯,付费模式全面展开可能还需时日。

高质量的线上演出,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演员个人进行网络直播,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但大型歌舞、交响乐、晚会等进行直播演出,首先需要一个实体剧场,并且要配备灯光、音响、摄像机等,这比线下演出要求更高。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文艺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租剧场直播又很难担负高昂的场租。

复合型人才缺乏是更大的挑战。线上直播也好,开辟“第二剧场”也罢,本质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需要既懂艺术又懂技术还懂设备的复合型人才。遗憾的是,目前这种人才少之又少。如何破解人才难题?今年3月,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值得借鉴:

第一,在高等艺术院校设立数字演艺相关学科。从数字化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设立数字摄影、数字管理、数字影像艺术等前沿专业,培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和扎实数字演艺理论实践基础,掌握网络新媒体理论,拥有广阔网络传播国际视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二,搭建数字演艺人才联合培养架构。依托高等艺术院校优质课程、国家文艺院团平台资源,高校和院团可以成立数字演艺学科团队,联合申报课题;共同推进数字演艺专业研究,研发数字演艺产品;实施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数字演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