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美丽的许堡景观


我的故乡许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的村庄。她是云州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公布的“文明村”和“笫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她被多家媒体赞誉为“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塞外教师村”,她因古堡的靓丽景观和中小学校为国家培养众多优秀人才而远近闻名。故乡养育了我,我在故乡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她是我心仪的乐园、心灵慰藉的港湾。举头望明月,故乡铭心中;低头思故乡,满是乡思情。

美丽的古堡景观

故乡是美丽的,她有着悠久的历史。

15世纪70年代,明王朝统治者为防止北寇骚扰,不仅在山西北部修建了长城,而且在长城沿线建有相当数量的城堡,故乡许堡是其中之一。16世纪初许堡被列为大同的67座后卫堡寨之一。1551年(明嘉靖廿年),许堡改建为民堡。1560年(明嘉靖廿九年)许堡更民堡为驻军堡。1599年(明万历廿七年)至1601年(明万历廿九年)许堡修建了城墙、庙宇与庙宇配建的乐楼。靓丽的古堡景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故乡成为当地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故乡古堡呈长方形,东西280.6米,南北418米,城墙总长1560.8米(含瓮城)。城墙内质用黄土夯筑而成,外墙底层为四层条石(堡门为六层),条石上面用特制城砖包砌到顶,高12米(含垛墙)。城墙外部轮廓凸凹相间,建有16个墩子。城墙顶部垛墙与女墙之间铺以方砖,其宽度可并行两辆古代花轱辘车。

古堡南城墙中轴线上开有正门,门洞宽3.5米,深15米,外高6米,内高9米,城头石铭“许家庄堡”,简称许堡(见城墙石碣文字“理委官许堡操守指挥方勇”)。正门南面设有瓮城,东西长65.6米,南北宽49米。瓮城开有东西二门,东门城头石铭“迎恩”,西门城头石铭“息警”。距东西门各138米处分别建有东西土关门。名曰“土关”,实乃石砌,见方16米,高3米,顶部建有三官庙和观音庙。东土关门上方石铭“保障”,西土关门上方石铭“团圆”。东西堡门与东西土关门的石铭文字合起来的意思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民有保障,家可团圆”。

故乡古堡城墙似“壁立千仞”,坚固而雄伟;城墙顶部的垛墙垛口和内大外小的箭眼孔,既可蔽身,又可射杀来犯敌人;城墙墩子既加大了墙体的刚度与造型美,又增加了监视、策应、侧射与夹击敌人的能力;瓮城加大了防务,一旦有敌来犯,必成瓮中之鳖,绝难逃脱;东西堡门之外的东西关街,既是居民区,又是防务圈;古堡堡门门开关有时间限制,专人负责,只要堡门一闭,人畜便无法进入堡内。故古堡易守难攻,起到了防止外寇骚扰维护居民安全的作用。

故乡古堡城墙上的垛墙和女儿墙从1937年后渐被拆除,在以后的岁月中城墙被拆开九个豁子,西堡门惨遭毁坏。城墙的条石、城砖尽被扒去它用,有的修建了水库、学校、邮电所、公路站等,有的被村民碹窑、盖房、砌墙、铺地等。裸露的夯土墙体亦被人们刨下或摸房或垫圈等。文革期间,大队革委会组织民兵在北城墙和瓮城南城墙的中轴线上挖开两大豁口,修建了直通村北与村南的马路;东西城墙中轴线上亦被挖开两大豁口,方便人们来往。

在改革开放前的岁月里,人们缺失文物保护意识,认为古堡城墙是旧时代的产物,是“旧”就应破,古堡城墙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上城墙摘枸杞和栽栽面花,经常上文昌庙观览村景。我们在北城墙真武庙和文昌阁中,亲睹了泥塑的真武大帝和文昌帝君被人们搬倒在地,四分五裂的泥塑和泥塑中毛巾马连带等象征物抛洒得惨不忍睹。虽然我们少不更事,但总感到这样做对不起老祖宗,心中很不是滋味。一位岁数大一些的小伙伴无限感慨地说:“你们没听大人们说,换了世道尽胡闹,又拆城墙又拆庙,城墙庙宇毁坏掉,许堡风水尽跑了。”

2010年5月10日,我陪同耿彦波市长回故乡调研。耿市长看着人们用城砖碹的砖窑、砖门楼,砌的砖墙,看着千疮百孔的城墙,态度极其凝重严肃,问了我城砖的其它去向,慨叹道:“许堡古堡是塞外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没有保护好,对不起老祖先……”随即与村乡县三级干部协调,指示设专人回收条石城砖,准备对城墙进行维修。后因工作调动等因,虽未践行,但所幸2018年10月23日省文物局下发文件,批复了大同市文物局《关于云州区许堡堡墙抢险工程立项的报告》。2020年6月市文 物局对堡门测量立项。故乡古堡城墙在不远的岁月中,必将一去满目疮痍状而再展雄风。

对称的街巷布局

故乡的街巷是讲究对称的,井然有序,和谐协调。古堡以文昌阁为中心,分作东西南北四街,东街与西街对称,北街与南街(俗称上街与下街)对称。从下街照壁到上街龙神庙,一条马路直穿南北。马路两侧是对称的八条居民巷。东西关亦对称。

西街原为大队的办公室、粮仓、铁木匠房、饲养院和文化站等所占用。东街记忆最深的当数东场面了。它原是村民一块秋收碾场的地方,北高南低,呈长方形。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后,公社占用场面北端的张家大院办公,在场面上修建了篮球场与高低杠等,并将奶奶庙前的乐楼移建到场面南端,坐南朝北。当年东场面曾成为全公社政治軍事文艺经常活动的场所。公社召开大型会议,如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东场面和下街俱乐部成为全公社人们悼念毛主席的地方。东场面不仅是民兵们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操练比武的场所,而且每年六一儿童节全公社的学生们欢聚在那里进行文艺表演等。春节期间,乐楼上好戏连连,故乡戏班的演员们经过一冬天的彩排,从正月初五一直唱到十七。各村的文艺宣传队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作精彩表演,公社评优表彰奖励。大同市的北路梆子和耍孩剧团,阳高县晋剧团和二人台,右玉道清等曾多次在东场面乐楼上与观众见面……故乡和邻村的人们说起东场面来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焦家堡俗称小堡,位于故乡古堡西面。土堡墙与部分居民宅尚在,并有焦姓等居住。故乡老前辈口口相传“许堡先有小堡后有大堡”,可见焦家堡历史的久远。

故乡的官道以黑龙沟为界分东西官道,居民分别住在官道两侧。上世纪70年代公社在东官道路北建立了坐北朝南的办公大院,派出所、信用社、联校教委等都在院内办公。古道两侧还建有邮电所、卫生院和兽医站,并在靠近大塘公路北面新建了乐楼,请来晋剧团唱了大戏。

位于东官道路北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31年(民国廿年),初为比利斯神父,日軍侵华时改为德国神父。解放后教堂正院为许堡粮站占用,教堂东院为许堡完小占用。许堡完小的一届届老师敬岗乐业,恪尽职守,把学校打造成了享誉百里的好学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我在教堂东院读书六年,儿时甜蜜的读书往事旧景经常历历在目,“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的歌声仍时不时地飘荡于脑海中。

新中国成立前,天主教堂正院哥特式钟楼悬挂着一口特制钟,声音特别清脆宏亮,每天早晚敲响时,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能听得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口钟被拿到阳高一中,高挂在马路西侧的木杆上,专人负责,按时敲钟,指揮着全校师生的作息时间。我和十多位在一中求学的许堡同学,每每听到那熟悉的钟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993年,许堡粮站和许堡完小将占用的教堂院归还了天主教。天主教堂于2011年10月24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绚丽的庙宇乐楼

解放前故乡有21座庙宇和与之配建的7座乐楼,其中城墙上2座;堡内9座,乐楼4座;瓮城1座;堡外9座,乐楼3座。许堡的庙宇乐楼是精心设计规模宏大体制完整的建筑群,为方圆数十里少有的全庙,雕像与壁画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绚丽的庙宇乐楼是旧时代的艺术珍品,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故乡的庙宇建筑风格各异,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理念,有三个共同点:

一、宣扬包容奉献和谐相处的理念。

许堡21座庙宇集儒家积极进取、道家自我完善、佛家无私奉献的理念于一起,是代表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一个缩影,是塞外文化的典型代表,潜移默化着村风,世代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了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村。

清朝初年,许堡村民郭二冯反清复明,许堡因之而惨遭顺治皇帝屠堡,成为一座野草丛生狐狼出没的空堡。直到康熙年间,才有移民陆续落户许堡。所以许堡是个多姓村庄。几次人口普查统计,全村有50多个姓氏,而且一个姓氏中有多个家族,如张姓8个,郭姓刘姓各4个等等。

许堡人很注重包容奉献和谐相处,总以开放姿态欢迎到许堡落户的人。上世纪中后期,一位外来“单丁小户”的人,担任大队书记多年,淳朴厚道的村风民情让邻村人赞赏不已。

二、追求气势恢宏巧夺天工的完美。

位于北城墙上的真武庙、城墙下的龙神庙、十字街心的文昌阁与瓮城南城墙下的观音殿巍然矗立于古堡南北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华丽,气势雄伟壮观,成为许堡一道靓丽的景观线,亦为故乡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真武庙建于北城墙顶五级台阶上,三间正殿金碧辉煌,供奉着道教的真武大帝和观音殿供奉的佛教观音菩萨北南遥相呼应,共为故乡子民祈福,护佑着子民们安居乐业,免受外敌侵扰。

龙神庙建于北城墙下中央6米的高台上。庙院前有9级台阶和做工精致的牌楼式正门,石阶两侧竖有3丈多高的木质旗杆,夹固于竖立的两条石中间,顶端为圆球状。龙神庙供奉的龙王主管天上雨水,决定着庄稼的收成和百姓的温饱。村里包括邻村每逄旱年,人们总要抬着轿念着经请龙王出行,祈求雨水,求得五谷丰登。

龙神庙对面有座为龙神庙配建的乐楼,坐南向北,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村里戏班唱戏的地方,每到正月,传统戏和现代戏吸引着村民们观看不已,是全村最红火热闹的地方。传统戏我和小伙伴们不怎么喜欢,给我和小伙伴们印象最深的当数“小二黑结婚”了,特别是一位男村民扮演三仙姑的形象让人们大笑不已。三仙姑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其自私。她一出场,满戏院的哄笑声。她装神弄鬼,她勾引男人,她骑驴于福牵驴走,”三仙姑又把毛驴骑……”的配音和奏乐让许多人都笑出了眼泪,我和小伙伴们有学三仙姑的,还有学于福和二孔明的,那种乐趣成为我和小伙伴们最难忘的一种记忆。高高的乐楼给当年的乡亲们带来不少欢乐。可惜这座乐楼在50年代后期被拆除了。

文昌阁俗称阁洞,矗立于古堡十字街心,阁建在与城墙同高的梯形方台上,一檐四角,飞檐斗拱,庄严雄伟。方台每边长15米,由砖石砌成,开有东西南北四个拱形门洞,每个门洞宽3米,高6.5米。中央为宽大的穹形大厅,是古堡内人畜车辆穿越四街的必经之处。从东北角的楼道拾级而上,可尽览古堡美景。文昌阁供奉的道教文昌帝君与城墙东南角角墩上供奉的道教魁星,据说能为祈祷者赐予悟性与灵感,助其成人成才。

文昌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故乡靓丽的景观,遗憾的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被夷为平地。

西土关门路北的奶奶,正中大殿供奉着“三仙奶奶”,为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求子之所。每年四月八,焚香祈祷者人头攒动。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破除迷信,人们仍我行我素。我们学生在对面乐楼上唱着李培安校长编的歌曲:“今天四月八,家家抱娃娃。迷信那习惯赶快除掉它。烧香叩头不顶事,把钱都白花……”但进出奶奶庙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民间有不少三仙奶奶显灵的故事,神乎其神。在合作化年代,奶奶庙的泥塑被搬倒,改建为公社加工厂和农机站。

其它庙宇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也是空前的。城隍庙十八地狱图、关帝庙桃园结义等壁画,都堪称一绝;骑关老爷的马下不来,八龙庙中一货郎踩踏机关砖八龙腾飞而吓死的传说等等,让人观之闻之敬畏之。

三、惨遭毁坏荡然无存的结局

故乡的庙宇与乐楼,是许堡美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明清民国年间,历史久远。这些庙宇与乐楼或在解放前后,或在大跃进中,或在文革期间,惨遭破旧的厄运,或被修路占用,或办工厂和建为民宅,或荒废得杂草丛生。到上世纪70年代已荡然无存。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言,“许多艺术珍品经不起‘铁拳’的打击,历史文明遭遇到现代愚昧的破坏”,可悲可叹。

所幸的是古堡重建时,在十字街心原来文昌阁地基之处留足了重修文昌阁的位置。不久的将来,人们期盼着的文昌阁定会矗于那里,护佑着乡子们成人才才,亦为故乡增添靓丽景观。

难忘的大小西河

故乡的村西有两条河流,东边的叫小西河,西边的叫大西河。

小西河从柴家果木园西南角澎涌而出,大西河是从洞子沟的悬崖峭壁青石间不断涌出。两河的潺潺流水昼夜不舍地奔向东南方。

大小西河曾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特别匮乏,孩子们所能追求的,除了转城墙、上阁洞、逛大街外,便是到大小西河游玩嬉戏了。那里春夏秋三季处处飘着泥土的清香,碧水向东南方流去,鱼蛙惬游其中,怡然自得;河畔上绿草如茵,野花摇曳,蜂飞蝶舞;沟坡上杨树依依,河沟中绿柳遍垂;牛羊驴騾在悠闲地觅草,孩子们你追我赶,笑声郎朗,捕蝶觅花,摸鱼戏蛙……我们有时捡起小石子,在水面上打水漂,看谁的石子飞起的次数多,石子在河面上击起一个又一个涟漪,次第伸展交汇,在阳光照耀下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大家玩累了,或坐或躺在由绿草和野花织成的地毯上,讲述着自己熟知的故事,唱着喜欢唱的歌儿……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编织着五彩斑斓的少年。

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那里也少不了孩子们的足迹。我们在那里除了堆雪人、打雪仗外,便是尽情地滑冰和打冰了。滑冰时选择有坡度的冰面,多是从北向南,滑出很远很远,势如脱兔,惬意至极,还时不时地“金鸡独立”“大鹏展翅”“二鬼捞月亮”等,极尽了穷形尽相之能事。打冰时一边吃着晶莹剔透的冰块,一边戏说着“腊八的冰,吃死了不肚疼”的俚语,回家时总忘不了给兄弟姐妹们带冰块。

大小西河的水量不大,却滋润了两岸数千亩农田,旱涝保收;每到夏秋洪水季节,大小西河的水与洪水一起浇灌着村南的不少农田,乡亲们亲切地赞誉大小西河是家乡的母亲河。

小西河缓缓流到村西南,便注入了大西河。大西河潺潺流到南河湾,便与村东的黑龙沟呈交汇之势。据先辈们讲,故乡就坐落在交汇处的上方,北依群山,山明水秀,是很讲究风水的,大小西河为许堡增添了许多灵秀。

1962年1月,中央“七千人会议”之后,允许农民开荒自救。乡亲们在大小西河的河畔和河中高地上,拓荒种上了各种瓜蔬和庄稼,有水,有肥,有辛苦,瓜蔬爬满了坡,庄稼盖满了沟。在那个“社员尽是胶皮肚,七碗八碗喝糊糊”的特殊年月,大小西河为饥肠辘辘的乡亲们填饱肚皮、战胜困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但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多年来,我曾在桑干河工作过,去过黄河,走过淮河,到过长江,领略过钱塘江和南北大运河,它们确实很壮美。但最使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的大小西河,它们常是我梦中最瑰丽的画面,银水弯弯,缓缓流淌,微波荡漾,清粼粼的流水映着蓝格莹莹的天,如诗如画。河不大,却曾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曾经的乐园;水不深,却是我和乡亲们永恒的话题和情感依托,每每与乡亲们说起大小西河的沧桑,美好甜蜜的回忆之余,便是扼腕叹息了。

如今的大小西河早已干涸,大西河的源头洞子沟悬崖青石上不见了水迹,它的下面二百米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库,乱石成堆,杂草丛生,鱼蛙蜂蝶不见了踪影。小西河的命运则更惨,喷涌清澈的泉水早已销声匿迹,河道被践踏成一条条道路。每每到了大小西河,黯然神伤,儿时的天堂、曾经的乐园,倏然间活在了记忆之中。

每到我回到故乡、走到大小西河旧址时,我的耳朵便仿佛响起民族音乐大师王洛宾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故乡的河,多少回从我梦中流过;无论我在什么地方,我都要向你倾诉心中的歌……我潸然泪下,心中默念道:何时还我少年时代的大小西河呢!

优越的地理位置

故乡位于云州区东部,距大同市区40公里,距云州区址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云州、阳高、阳原三县区交界处,既是云州区东大门,又为大同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历代为兵家所必争,是大同地区屈指可数的古堡重镇。

故乡村南5公里处,桑干河水自西而东奔腾而过,村东南有风光旖旎的册田湖和赏心悦目的乌龙峡旅游景点。村东2公里处,火山喷发形成的萧家窑头圪垯,海拔1130.7米,雄踞于故乡与萧家窑头村之间,其顶部平阔,火山岩呈红褐色炉渣状,具有极高的地理地质价位,上世纪50年代被定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实习考察点。顶部建有烽火台,与故乡村西的八里铺九里铺等烽火台构成从许堡到大同的重要军事防御报警体系,与古堡一起佐证了许堡是古代大同的重要軍事重镇。村西国营九梁洼林场的万顷松杨,如涛似海,绿波荡漾,既是云州区重要的绿化基地,有效地防治了风沙,又为故乡净化了空气。

故乡交通方便,原村南横穿于东西官道的大同至阳原的马车道,日军侵占时期修为铺沙石的公路,1969年列为国防公路,1984年建成三级公路。1985年9月22日在三级公路南新建成二级大塘公路(大同至塘沽)通车。1987年12月28日经过村南的大秦铁路(大同至秦皇岛)通车。1998年通车的京大高速公路(北京至大同)经过村北。纵横交错的村村通公路,经故乡向北可直抵阳高县城,向南可直达册田湖、六棱山下。

多彩的行政沿革

许堡隶属山西省管辖,1949年1月15日——1952年11月曾划归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许堡复归山西省管辖,一直至今。许堡亦隶属大同管辖,明代《大同府志》记载,许堡属大同67座后卫之一。1919年(民国八年)建有大同县二高小(一高小在大同市内),是大同县出类拔萃的好学校。同年设立大同县二区区公所,管辖大同城东一带。1946年人民解放军围攻大同前,许堡设大同县四区区公所,管辖现在的许堡乡、聚乐乡和阳高县下深井乡等26个村庄。1947年3月——1971年6月曾划归阳高县管辖。1971年7月复归大同县管辖,2018年5月大同县改县设区,许堡归云州区管辖。

许堡一直为区、公社、乡政府所在地,曾设有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派出所、卫生院、敬老院、小学、中学、粮站、汽车站等多家单位。上世纪50年代在上街 路西建有北京大学地质地理考察站,在村西建有国营九梁洼林场和食品公司猪场等。

1980年故乡有住户500多户,人口1700多人,加上大同县四中、九梁洼林场、公社机械厂和砖场等外来人口,全村住有4000多人,大街小巷,人们熙来攘往,整个村庄十分繁华,为邻村人所羡慕,赞誉为“许市”。

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人杰地灵,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文化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后建于1919年的大同县二高小、1931年的天主教堂学校、1937年的许堡公立小学、1947年的许堡完小、1958年的阳高县三中、

1966年的许堡公社中学和1971年的大同县四中,都坐落于许堡村。这些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每当我与人们交谈时,当知我是许堡人时,不少人笑着说:“你们许堡村读书人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许堡人有文化,能说会道……”我常为此引以自豪,感到骄傲。

1919年秋,大同县政府在许堡设立二高小,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平时不准出校门,又不过星期日,多数学生半年才准回家一次,教学质量居全县之首。1937年9月,因日寇入侵华北,学校被迫停办。18年共培养老牌知识分子450名,成为当时社会的急需人才;许堡得天独厚,占地利之便,不仅从二高小走出了一批批为国奉献的人才,而且二高小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村民们尊师重教,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读书成才之路。

上世纪中后期,故乡的中小学办得远近闻名,有着很好的声誉。邻村和阳高、阳原、矿务局等外地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学校教室宿舍都十分紧张。四中教学班的人数最多时达百余人。有的家长为着子女读书成才,干脆把家搬到许堡租房住。家家住学生,户户没闲房,到处都是“不夜灯”“闻鸡起舞”“寒窑苦读”的感人故事。故乡的老师们不仅仅是晨起忘昏地教书育人,而且免费为学生补课和刻印资料。当年整个村子里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求知氛围。

一位资深司法工作者,她父亲“砸锅卖铁,讨饭,也要供孩子念书……”他们举家搬住到许堡,儿女们念小学,念初中,念高中,竟有4位考上了大中专院校。这位资深司法工作者,赞誉“许堡,养育我成长的故乡”“历史给许堡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勤劳善学的许堡人继承了先人的优秀血脉。勤劳齐家、耕读济世代代相传,在不同的年代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我们结婚那年正月,我陪喜欢对联的老公在许堡大街小巷转悠着,挨门逐户地观看对联。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门户,张贴着不同内容的对联。不同的行书、楷书、隶书,表现出书写者不同的风格和文化素养。你不得不承认许堡被称为‘文化故里’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还有‘许堡人说不得话,窑头人打不得架’的说法,也说明许堡人以文化伦理捍卫人的尊严、能言善辩、遇事以理服人的淳朴民风。”

上世纪中后期,在故乡各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纷纷把家搬到许堡,让子女们接受故乡中小学的良好教育。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育下,这些学生都能刻苦学习,尽皆成才。一位教师的三个子女都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大学的领导,有的成为工程师。一位在故乡公路站的工作人员,四个子女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在中学工作的老师感慨地说:“许堡的一切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里,也时常萦绕在我的梦境中。故乡给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走的多远,无论时光停留在哪一刻,扎根于我心里的永远是许堡情!”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故乡上演的真不少。无论是租房到许堡住的普通人家,还是国家工作员,他们子女的锦绣前程,他们对许堡文化潜绩和新春对联的盛赞,对许堡的深情怀念,都显示了故乡深厚文化底蕴的魅力。

上世纪90年代前,印刷对联还未上市。故乡学生家长望子成才,每逢写春联时总要反复推敲,或引名言,或自己编写,用春联激励子女们读书成才。如“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路上大步走,困难面前不低头”……就连横批都是读书成才、闻鸡起舞、勇攀高峰等。春联成为学生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的进军号角与战鼓,也是故乡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体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艰辛努力得到了回报。故乡的中高考成绩多次蝉联全县冠军,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此多次荣膺教育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地委行署县委县政府表彰与奖励。从故乡学校走出数以千计的人才,在全国各地党政軍工商学医农等不同岗位上,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历练打拼,成为教授、博导、工程师、专家、医师、公务员、大中小学教师等等,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军人物。故乡的这片热土,让多少学子插上了实现理想腾飞的翅膀。

上世纪故乡因为各级各类学校奉献博导、教授、大中小学教师之多,被新闻媒体赞誉为“塞外教师村”。特别是1977年秋季大同县教育局统一招考民办教师,故乡被录取的民办教师,不仅满足本村和邻村的需要,还为其它乡镇送去了急需的教师,被全县传为佳话。

故乡的村干部和乡亲们到区里或市里办事,经常遇到从故乡学校培养出来的工作人员,不仅受到热情接待,事情办得快捷,而且说起许堡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是笑着说那里有相得益彰的良师益友,有读书成才一生难忘的母校,许堡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有着浓浓的读书求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悲壮的历史故事

郭二冯忠明反清——许堡为什么没有姓许的

村北街西南部,地面较其周围低了许多,是明末驻守许堡大将郭二冯的住址。郭二冯于公元1649年忠明反清,与大同总兵姜瓖共同力阻清兵入京,城破被擒后灭门,挖地三尺所致。“许堡村为什么没有姓许的”故事因此事起。在明代,许堡村多为许姓,许家庄堡由许家庄改建而成。顺治六年(1649),清兵入关,占据大同,取道许堡入北京,驻守许堡的郭二冯忠明反清,誓不投降。大同总兵姜瓖先降后反,与驻守许堡的郭二冯、驻守浑源的大将方三星遥相呼应,力阻清兵入京。已打到居庸关的顺治得悉后,返攻大同、许堡、浑源三城。许堡的许姓家族拥戴郭二冯积极参与反清义举,自愿组织起来与官兵守城,大同虽失,十万精兵却于许堡无奈。顺治大怒,又增调十万兵勇强攻。许姓民众烧房屋,断后路,决心与清兵决一死战,妇女老人为避免受辱,纷纷跳到火中自焚。城外清兵尸体堆积如山,城内官兵越战越勇。一月后,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弹绝,许堡城失陷,顺治一怒,将百姓杀光斩尽。方圆百里之许姓也遭株连。从此,许堡变为一座空城,狐狼出没,野草丛生。直到康熙年间,才陆续有移民落户许堡。现在许堡以张、戴、郭、牛、刘姓为多,另有其他各姓,唯独没有许姓。

摘自《大同县志》

广阔的发展前前景

故乡的诸多魅力,必定使故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故乡是著名的塞外古堡重镇。明代建堡后,列为长城配套工程,为方圆数十里的管辖中心,一直至今,仍是乡政府所在地。古堡城墙,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办学成绩斐然,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公布的传统村落,区里的文明村,等等,都是广阔发展前景的最好潜质。

故乡有办好文化旅游村的优越条件。许堡地处大同火山地质公园与册田水库、乌龙峡旅游景点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自身优势,打造成文化旅游村镇,必能为做强做大云州区和大同市的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的关心是对故乡广阔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乡区市各级领导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关心着许堡的发展,多次亲莅许堡调研考察。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们积极配合,故乡于2016年9月开始了华丽转身,古堡内一座座废墟状的土窑院訇然而去,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街巷道路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修建了环城墙内马路,古堡焕然展新貌。在重建古堡的同时,于古堡西1.5公里处建立了许堡新村,与古堡遥相呼应,相互辉映。故乡在各级政府的热情关心下,在有识之士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发展 前景定是风生水起,越来越好。如今乡亲们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发展黄花产业,科学种田,在振兴农村经济、决胜小康的大潮中阔步向前,不断谱写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华丽篇章。

附:许堡记忆

云州名镇许堡村,常思常想常惦念。

天南海北都走过,最难割舍故乡緣。

云州名镇许堡村,建于一五五一年。

长城配套工程畴,抗御外扰地位显。

云州名镇许堡村,古堡城墙四大街。

城墙周长1560.8米,瓮城建在堡南边。

云州名镇许堡村,干净院落整洁街。

大街两旁白杨树,葱郁挺拔干云天。

云州名镇许堡村,城墙古砖砌外面。

石铭“许家庄堡”,南门上边中间嵌。

云州名镇许堡村,红火当数东场面。

六一儿童常比赛,正月文艺多会演。

云州名镇许堡村,瓮城两面东西关。

奶奶庙改建农机厂,学大寨时多奉献。

云州名镇许堡村,当年多为土窑院。

八小巷里百姓乐,屋舍俨然袅炊烟。

云州名镇许堡村,大阳地震窑塌陷。

人去宅空废墟状,古堡重建成渴盼。

云州名镇许堡村,二0一0年五月天,

耿公一行来调研,各级领导筹重建。

十一

云州名镇许堡村,难忘二0一六年。

古堡重建奏凯歌,推去土窑新房建。

十二

云州名镇许堡村,新房院里笑声甜。

宽敞防震自来水,胜过江南桃花源。

十三

云州名镇许堡村,脱贫致富换新颜。

科学种田新理念,小康路上自扬鞭。

十四

云州名镇许堡村,葳蕤黄花乃特产。

苗壮苔繁色泽鲜,角长肉厚人垂涎。

十五

云州名镇许堡村,民风淳厚尽友善。

热情欢迎四方客,有如沧海纳百川。

十六

云州名镇许堡村,植树造林当模范。

万顷荒地绿波荡,环境保护美梦圆。

十七

云州名镇许堡村,拥軍优属代代传。

村风尽展正能量,文明村匾挂街前。

十八

云州名镇许堡村,抗美援朝大贡献。

刘继击落敌飞机,乡亲庆贺锣鼓喧。

十九

云州名镇许堡村,正月里来乐翻天。

红男绿女秧歌队,烈军属家去拜年。

廿

云州名镇许堡村,元宵节里锣鼓喧。

龙灯旱船大旺火,胜过城市过大年。

廿一

云州名镇许堡村,新老戏迷常排练。

精益求精节目多,每逢节日登台演。

廿二

云州名镇许堡村,学校南北一条线。

小学初中和高中,地县表彰名声远。

廿三

云州名镇许堡村,尊师重教已多年。

读书学习蔚成风,人才辈出传美谈。

廿四

云州名镇许堡村,教师村中尽教员。

博导教授和讲师,培桃育李世人羡。

廿五

云州名镇许堡村,读书任教五十年。

经常梦中回故乡,乡亲旧景比蜜甜。

廿六

云州名镇许堡村,乡愁游子铭心间。

祝愿故乡大发展,励精图治谱新篇!

(在此衷心感谢柴禄、吉广仁、杨立志、杨修宏、萧英昌、牛步章、牛福林和张旭煜等提供的有关文字资料和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范蓉】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