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很多中国人的家国记忆,都与一条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根脉相连。对地处江南、风调雨顺的扬州而言,蜿蜒千年的大运河,流淌成了世代人民的家园,也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寄托。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调研。习近平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
习近平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扬州,运河,相因相生。如何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让运河活化,古城新生?
这座城在行动。
一艘“大船”,读懂前世今生
▲剪影桥下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仿佛一艘大船扬帆启航,乘风破浪,坐落于扬州三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经过1年9个月的建设和布展,于去年盛夏开馆迎接八方来客。
在那里,观众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看到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漕运盐利、贸易商业、戏曲美术、民间信仰、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与“一带一路”的交汇融合。
即便开馆还不到300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经成了扬州市民和游客们打卡的好去处。据统计,博物馆仅在去年试运营期间月观众量就达25万多人次。今年春节假期开放期间,也是一票难求。
作为面向全年龄观众的博物馆,在这里,每一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是馆长郑晶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期盼。
往小了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要尽快完善自己,参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助力打造三湾5A级景区。往大了讲,郑晶希望博物馆能成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为人们来扬州的新理由。
一个平台,守护一方水土
扬州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十分严格。
▲三湾湿地公园
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系地图,24小时不停机的视频监控,已经启用8个月的江苏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成了为大运河保护量身定做的“最强大脑”。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系统,平台通过与江苏省文物局综合信息平台、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全省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情况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监测预警。
据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保护管理处处长孙明光介绍,平台能做到对整个江苏省大运河世界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管理和监控,还能够看到全省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情况。
“此外,我们还会不间断地安排人员到全省运河沿线八个城市去巡查,发现一些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完善改正。”孙明光表示,平台将逐步形成覆盖大运河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江苏省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各级平台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建设全省性的大运河文化带文物和文化遗产管理平台奠定基础。
一次行走,点燃文化自信
河城一体,史道文心。在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张益看来,古城的格局和运河是一体的,打开扬州、了解运河、传承文化最好的方式是带着思考与好奇心,沿着运河走一回。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卜新尧组织学生进行运河文化实践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语文老师卜新尧这一年里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大运河的研学活动。其中,高二学生彭心怡和同学们开启了一趟从古邗沟为起点的特殊行走。
“我们小组选择古邗沟作为我们的研学讨论课题,对于这次活动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探寻知识不应该只从书上冰冷文字之中感受,更应该把它放到生活实际的考察之中。”彭心怡由衷地说。
古邗沟从深邃历史中款款走出,它不再是一条相对静止的河,人们不仅听到了遥远的来自大运河“第一锹”的声响,也感受到了它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古运河重生,激发出彭心怡和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可触可感的热爱,也点燃了深埋在心里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