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日前,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在上海外高桥码头正式启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将同步进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前所未有的创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来打捞这艘木质古帆船。这也是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之后,救捞系统参与的又一项大型水下文物考古行动。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的贸易商船。目前,它正沉睡于上海崇明横沙岛东北部横沙浅滩水下,古船船体埋藏于海床下5.5米。考古调查显示,这艘清代古船船长约38.5米、中部最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其中载有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在长江出海口大量泥沙的冲刷堆积之下,古船至今仍然完整。
如何确保古船安全、完整地打捞出水,而又不扰动周围泥沙给古船带去二次损伤对文物保护和打捞人员来说是个考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曾经圆满完成“桑吉”轮救援及水下抽油、南太平洋“鹦鹉号”、韩国“世越号”等世界级打捞工程的上海打捞局,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决定采用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
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届时,将以顶进发射机架驱动22根巨型弧形梁,在古船底部形成一个长51米、宽19米、高9米的巨大弧形沉箱,可以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加上打捞设备的自身重量,沉箱总重量近1万吨。该技术特别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同时,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真正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
据了解,沉箱整体出水后,为了顺利护送“长江口二号”古船到达黄浦江边存放地,上海打捞局还将为沉箱量身定制一艘“中部开口”的工程船,沉箱可以严丝合缝嵌入其敞开的中部。随后,工程船将像“袋鼠妈妈怀抱袋鼠宝宝”一样,将“长江口二号”古船装在舱内驶往目的地。按照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