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成博特展尽显丝路服饰文化之美

2022-02-23 17:35:02 来源:人民网作者:刘裕国

为了看成博这个服饰展览,把春节回家的火车票给改签了。  华夏服饰太震撼、太养眼了,国之瑰宝!

成都博物馆举办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自125日开幕以来备受欢迎,一段段观众留言,便是对这次展览最好的肯定。

这是一场时空跨度大、色彩纷呈、琳琅满目的特展,也是一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丝路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间交流协同作用的年度大展。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说。

云想衣裳展策展人、成都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和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介绍,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22家文博单位的186件展品,包括丝织品、服饰、陶俑、画像砖等,其中不乏多家之前较少进入大众视线的中小型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展览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衣冠王国四部分,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服饰文化及其发展轨迹,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绵延不断、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让观众尽情领略华夏服饰之美。

走进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绘胡人牵骆驼俑。牵驼人高鼻梁,高颧骨,络腮胡浓密,头戴虚尖高帽,上身着浅色圆领紧袖开襟长袍,下着紧身花皮裤,足蹬黑靴。骆驼双目圆瞪,仰天嘶鸣,雄劲有力。骆驼号称沙漠之舟,通行于丝绸之路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纺织工艺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展厅里,来自湖北荆州马山战国墓的公式衣、凤鸟花卉纹锦袍(复制品),诉说着先秦时期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展现了汉代先进的织绣工艺和寓意祥瑞的服饰文化;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龙形金项饰、镶宝石金冠饰,实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尊汉代塑衣式彩绘女俑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女俑面目丰润,身材修长,里外共穿三层立领右衽衣袍,最外层为乳白色深衣长袍,衣襟处皆绘有各色锦缘;腰间系朱红色腰带,裙摆下垂,下摆呈喇叭状;足外露,穿平底圆头船形鞋。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尊女俑为汉代侍女形象,从其着装可以看出汉服色彩鲜艳,款式突出形体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交融贯通,形成了恣意洒脱、不事雕琢的服饰风尚。甘肃出土的前秦紫缬襦,袖口宽博,腰身阔落,扎染缬点呈方形,均匀平铺,错落有序。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身着其衣,有飘逸洒脱之感。前秦绯碧裙有碧、绯两色,共6片,裙幅之间跳色拼接织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爆款

在服饰文化大融合的这一阶段,西域已开始在当地生产丝织品,纹样融合中西文化特色,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甘肃高台县出土的采桑丝帛画像砖,真实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纺织生产场景,体现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路沿线的传播。来自宁夏盐池县博物馆的狩猎图金方奇,狩猎武士具有游牧民族特征,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元素,外框上的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融于一体,堪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

大唐盛世,丝路繁华,唐代服饰承秦汉、魏晋之风,收丝路沿线诸国之美,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服饰发展,成就了中华民族衣冠王国的美誉。唐开元年间的彩绘灰陶女俑,头梳发髻,身着曳地长裙,足蹬翘头履,罩黑色大折领外披,双手拢于腰间,仪态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千年之后,透过这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看到了那个流光溢彩的华章盛世。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