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擘画新蓝图,展望“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风好自扬帆。
100年前,中国革命伟大的红船从这里起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这里践行,这里就是浙江。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资源拥有量排名并不靠前,是典型的资源小省。缘何在这里,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每26个浙江人,就拥有一家企业”,这里有全国最活跃的民营经济,义乌小商品城、湖州织里童装、海宁皮革城……一张张金名片彰显着浙江的创新与活力。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实现更好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
“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伟大征途。
数字变革融入服务基因 “数字浙江”潮头起舞
2021年农历新年后上班第一天,浙江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聚焦党政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五大改革重点,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掀起塑造变革的大潮。
杭州余杭区数智治理中心大屏数据跳动(央广网发 陈书恒 摄)
一年来,浙江围绕建设“数字浙江”持续发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小事等场景化应用,全省统一部署,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应用不断涌现。
2021年7月,强台风“烟花”正面袭击浙江,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很容易造成棘手的城市内涝,引发险情。面对突发极端天气,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一个智慧排水系统正在暗暗显身手。
“贺翠路雨量计呈红色警告,请注意!”“烟花”来袭时,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城发局工作人员朱一超紧盯数字城管中心的智慧大屏,及时汇总雨量信息。
“我们这套系统的初衷就是‘未雨绸缪’。我们在排水管网内布置传感器,通过算法分析各类数据,便于我们对城市排水管道运行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能够有效排查识别长期高水位的管道,为后续重点管网疏通、抢修抢排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城市防汛防涝能力。”朱一超说。
杭州余杭区智慧餐厅成为当地老人“方便餐厅”(央广网发 王景冠 摄)
在推进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数据共享壁垒重重,小到组件大到项目的重复开发建设,一度被视为数字化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对此,杭州市余杭区创新性地推出了“数字资源超市”,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破解以前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数字资源超市如同一个可以容纳各种尺寸的标准化建材大超市,部门搞开发,就像装配建筑一样进行‘拼装’即可,这让数字资源以最快速度推出新产品。”杭州余杭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陶奇说。
比如,针对家长反映较多的孩子入园入学政策这一民生问题,余杭区快速推出“入学早知道”应用,家长只要在一个手机APP上输入户籍、居住证、房产、学籍等信息,就可以在AI帮助下,一键就可以获取结果。
市民使用“余杭一码通”便捷服务 (央广网发 周兆洲 摄)
目前,余杭区53个部门共62.7亿条共享数据、80余个可重复使用的公共应用组件已全部搬上“数字资源超市”的“货架”,总调用量已超8亿次。据估算,今后每年预计可节约项目开发建设费用逾2400万元,这个数字还会因资源不断丰富而逐年递增。
在浙江,数字化正嵌入城市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变革已成为城市流通的血液、成长的基因。浙江正运用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手段,铺开了一张实时、鲜活、多维、精准的数字“结界”。
2022年9月,杭州将举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多个亚运场馆需要施工建设。据统计,仅杭州市滨江区,含亚运场馆在内的在建工地有185个,施工面积超1300万平方米,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各类建筑施工人员达3万余人,脚手架、起重机械林立。大面积施工,应该如何加强工地平安建设、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2022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建筑群(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作为杭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头雁”之一,杭州市滨江区把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不断转化为数字治理领跑优势,围绕“数字化”管理,聚焦“智慧工地”建设,创新研发了“平安工地一码通”应用平台,构建起全时触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工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体系。目前,通过滨江区618台智慧物联感知设备,已准确识别、预警和处置1000余次异常情况,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这枚小小的‘二维码’就像是一张工地的‘身份证’,有了它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管理应用,实现‘数治工地’。”杭州市滨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薛建华说。
绿水青山赋能 浙江样本为全国示范探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鼓励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浙江将如何找准共同富裕的发力点,浙江各地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淳安县下姜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央广网发 夏利新 摄)
作为浙江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县,淳安是典型的山区县,90%以上的面积都位于二级水源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十分“零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这道难题该如何破解?
“集约开发,点状开发,在能开发的地方开发,实现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全面增强淳安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淳安县发改局副局长童国强说,点状开发利用土地,尽量延伸产业链,走小而美的路子,这是淳安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山区县打造“金饭碗”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带,当地组建包括枫树岭镇、大墅镇共25个行政村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由此集约更多发展要素,从而促进实现区域的共同富裕。
“下姜村只是个导入口,通过抱团发展,我们解决了村子‘小’问题,现在游客再也不会觉得这里可游的地方偏少了。而且不同村子合作分工,在不少产业发展上,也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条。”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说。
构建共同富裕社会,浙江先行先试。浙江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说,浙江将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六个领域展开试点,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普遍性经验”。
如何“扩中”“提低”,构建“橄榄型社会”,这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必答题。在湖州南浔,当地在如何关注“平均数以下”,如何补齐短板,推动低收入群体持续较快增收等方面,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清晨,阳光透过崭新的门窗,将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丰登村河源浜30号低保户沈阿六的三间平房照得明亮。经过改建后,沈阿六质朴的农房焕然一新。
湖州南浔农户高兴地领到慈善慰问金(央广网发 陆志鹏 摄)
“我能住上新房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沈阿六的幸福感,来源于湖州市南浔区构筑的包含医疗、安居、教育等方面的“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包含12类19个惠民项目举措。
近三年来,南浔“六无六有”综合救助支出1.89亿元,惠及民众52.96万人次;到2022年底,该区预计将实现在册低收入家庭年户均减少支出1.2万元以上,低收入民众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2万元。
从南浔的实践来看,“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的特色在于,不仅实现了民生保障的兜底功能,更关键在于通过全民的慈善参与和“六无六有”综合救助平台大数据,实现了救助的可持续性和“常态式+动态式”监管。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如今,南浔正通过“全民化”参与,做大救助帮扶“爱心池”,通过“社会化”募集,实现了保障帮扶的可持续性。南浔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规模达到2.15亿元的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一日捐”活动深入人心,累计募集专项资金5400余万元。三年来,南浔已筹集各类慈善资金累计2.61亿元。
湖州南浔中心城新貌:天蓝、树绿、花红、城美(央广网发 沈勇强 摄)
浙江素有义利并重、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围绕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加快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壮大。
“到2025年,浙江新型慈善体系基本定型,初步建成导向鲜明、政策优惠、褒扬有力的慈善激励体系。”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表示。
美景变“钱景” 乡村振兴华丽转身美丽经济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时至今日,绿色发展已成为浙江农村的底色,风景变“钱景”,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作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474 元,在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的情况下,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仅为1.85。
桐庐县合村乡旅游项目竹溪乐园风光如画(央广网发 翁晓威 摄)
数字背后,是浙江坚持乡村振兴的不懈努力,背后的答案,需要到浙江乡村欣欣向荣的田埂上寻找。
两侧绿浪涟漪,蛙声阵阵,时而还有白鹭展翅,万亩稻田生机盎然……2021年8月,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呈现一派“大绿野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
近年来,借助“稻米生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机遇,太阳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推行“稻渔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水稻经济”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特色板块”。
“牛蛙喜欢吃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可以做水稻的有机肥。”新农人陈梅芳表示,通过“稻渔共生”模式,稻米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效益最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40元,净利润直接翻倍。
当地通过“政府搭台、农户加盟”的联动工作模式,还发展现代化大米深加工产业、“数字大田”物联网等农业数字化技术,让“一颗水稻带动一座镇”,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绿色富民的道路。
临安区太阳镇的“水稻经济”,是浙江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一个缩影。特色农业是促进浙江农村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农村的产业振兴。如今,浙江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超639万人,省级农业产业园吸纳农户就业超70万户。
杭州临安区太阳镇催生“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央广网发 张幼赞 摄)
秋日里,漫步浙江桐庐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芦茨溪清波如碧,划船、骑水上自行车的游客三五成群,嬉水之余,还可赏古迹、品红茶、享美食……溪畔,一家家农家乐、民宿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房间就很紧俏,很多游客都是通过网络提前预订。”芦茨村经营民宿的老板章梁雄说,日渐壮大成熟的民宿旅游产业,是浙江农村最具特色的“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为浙江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筑牢了坚实的“地基”,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生态卖“风景”走上富裕的道路。
在桐庐县偏远的合村乡后溪村,经过美丽乡村3.0“攻坚”,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游客多了,外出的游子回来了,为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年轻人的回归尤为重要。90后的翁永浩是土生土长的合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闯下了一番自己的事业。看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他决心回乡创业。如今,他创设了“农商+电商”模式,成功地把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联合起来,村民实现了增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对于我们来说,最期盼的就是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村里富了,国家就富了。”合村乡后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海话语中满是骄傲。他说,创业的充沛活力让村庄开始了美丽蝶变,吸引一大批青年创客回乡。截至2021年9月,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50余个。
桐庐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当地群众夜生活丰富多彩(央广网发 徐建楠 摄)
风景变“钱景”,美了乡村,富了农民,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乡村,真正实现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2021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6部门印发《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美丽城镇力争建成景区镇,样板城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
“2022年是浙江‘三农’的变革重塑年,在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同时,统筹推进10万个农创客培育,带动百万农民就业创业,在农村领域推出五大促共富行动,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好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
稳进提质 持续擦亮浙江民营经济金名片
2021年,浙江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答卷。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新的一年,“稳”字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字。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如何稳住基本盘,发掘新增长点?
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浙江GDP的63%以上。稳定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稳中求进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
市民在温州五马街休闲散步,此地自古繁华是浙南地区商贾集散地(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2021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国际物流供给短缺、结构性缺工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都给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温州市经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赵斌说。
2022年1月7日,温州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助力企业纾困减负稳增长的若干意见》,预计到2022年一季度,温州将为企业减负50亿元以上。
减租让利、留岗补助、创业奖补、发放消费券、强化金融支持……惠企纾困,浙江多地在积极行动。
“经测算,嘉兴2022年惠企纾困帮扶政策出台后,将为企业减负约333亿元,其中减免各类税费300亿元。” 2022年1月7日,嘉兴市常务副市长朱苗在嘉兴市加大惠企纾困帮扶力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嘉兴桐乡双环传动生产车间,机械臂提高了工作效率(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走进浙江缙云丽缙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这里道路宽阔、楼宇林立,在园区企业浙江普崎数码科技公司产品展示厅中,一台台或大或小的工业数码打印机,成为“最闪亮的新品”。公司行政部主管虞培自豪地说,小到手机壳、大到工业产品标签,都可以定制产品。其中,自主研发的一台大型工业标签数码打印机,投产后可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为客户节省40%的成本。
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健康医疗,如今已经成为该园区的三大主导产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层出不穷。目前,园区内聚集规上企业164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2家。
当前,浙江正发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根据工信部最新评选结果,浙江目前共有149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这些中小企业中的“优等生”,大多都是民营企业,他们是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盘。2021年底,浙江出台《浙江省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实施方案》正式发布,重点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发展,浙江经济“稳进提质”有了重点保障。
宁波舟山港码头一派繁忙,货物从这里通达全球(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2021年10月1日,满载100标准箱汽车配件的列车鸣笛启程,驶向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当年从浙江义乌始发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已超1000列;2021年,在不产一滴油的浙江舟山,“无中生油”的绿色石化基地已累计加工原油2550万吨,实现产值1300亿元……
产业聚则兴。浙江持续锚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浙江经济稳中求进夯实地基。
奋斗,还看今朝,浙江只争朝夕再出发。
如今的浙江,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经济稳、进、提质精准发力、做好亚运会,亚残运会各项工作、推进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浙江建设……“十四五”开局,浙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担当,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之江大地,谱写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