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智慧加持 交通驶向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2021-12-09 16:34:22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矫阳

12月6日,伴随着长沙和煦的冬日,来自科技、公安、交通运输、住建、铁路、民航,工信等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业内专家约1000余人,迎来了中国智能交通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

大会将举办20余场论坛,内容涵盖城市交通治理、无人驾驶发展、能源与交通、智慧出行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等,充分体现了“ITS开创可持续交通新格局”的主题,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

新的时期,城市交通信息化正在重塑

在新的时期,城市交通信息化怎么重塑?6日当天,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在题为《数字转型下的城市交通治理》的主题报告中认为,数据驱动下,城市交通体系正在加速重构,而且研究的对象已经从交通工具转向人民生活美好向往,更侧重人的需求上的转移。而共享出行、出行服务都对重塑城市交通有影响。

汪光焘认为,北京交通科学研究院为回龙观居住地区出行居民在早高峰时进行的地铁路预约出行实验,即是一个侧重人需求、重构城市交通体系的很好案例。

2020年3月6日,北京地铁昌平线沙河站、5号线天通苑站开始试运行预约出行,至今已经服务640天。根据提供的信息服务,把在路途下车站等候的时间,改为在家中等待,按时间精准出行。据统计,沙河站日均预约进站量达4400人,日节约排队时间221小时,人均节约排队时间5分钟。在不改变运营安排,不进行站点大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减少了乘客站外排队时间。

在谈到智能交通最大的机遇时,汪光焘在当天的报告中认为,数字信息的打通是最主要的。

未来船舶运输将主要靠人在岸基操作

未来水路交通的技术趋势是什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院士在《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建设与展望》中认为,随着智能系统的逐步发展,以及岸基控制和控制链路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的作业模式,船上的海员将大大减少,船舶运输将主要靠人在岸基操作。

严新平透露,我国新一代航运系统项目已有一些探索项目。2019年,科技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选择了近海船和内河船两个典型场景,进行岸基驾控和远程操作试验,由青岛船厂制造的“智飞”号集装箱示范船,顺利开展海上测试,实现了远程驾控和自主航行的功能。

资料显示,“智飞”号是中国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面向商业运营的运输货船,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吨位最大的智能航行船舶。船体总长约110米,型宽约15米,型深10米,设计航速为12节,该船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三种驾驶模式,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等功能。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航运发展,会使得我们的运载工具、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更好的赋能,从而实现新的航运业态。”严新平说。

未来或将形成全新的万亿级产业生态体系

在题为《新形势下我国智能交通的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中,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对我国智能交通可持续发展作了若干思考。

黄卫认为,智能交通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将打破智能交通传统的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还将推动汽车与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持续创新,逐步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间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全新的万亿级的产业生态体系。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网联管控是我国智能交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黄卫在报告中指出,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协同融合方案欠缺、测试验证体系不健全、安全准入无依据等问题急需解决。

当天的开幕式上,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在致辞中认为,下一步中国交通发展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重要优势之一。

曹健林希望,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交通领域和其他科技领域的合作。比如材料、集成电路和精密制造等。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