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走出黑眼湾》 宏阔主题隐藏在美与善表达之中

2021-12-08 16:02: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隋明照

在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名单中,发表于《黄河文学》的《走出黑眼湾》是特别的一篇,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这是名单中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更在于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作者马慧娟自己家乡的脱贫故事。

黑眼湾是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为什么要走出黑眼湾?因为泥泞的路“一下雨泥把人的头都糊了”,因为崖背上的梯田实在没有支撑起人们摆脱贫困的力量。

改变黑眼湾人命运的,是易地扶贫搬迁,这也是宁夏扶贫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从中南部地区向引黄灌区、县内有条件引水灌溉的地区累计搬迁1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8%。

黑眼湾是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特别的是,借由马慧娟的笔,借由《走出黑眼湾》讲述的7家人的故事,黑眼湾百姓生活的改变得以被细致地记录下来,成为异地搬迁成功性的鲜活例证。

在对这篇文章的写作与编辑过程进行采访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向作者马慧娟和《黄河文学》主编闻玉霞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在《走出黑眼湾》的故事中,最想推荐读者读哪个故事?两人的回答是:高万华盖房子的故事。

文中写道,尽管高万华家“日子历来是上黑眼湾最好的一户”,可是当高万华想要求娶“住在公路边上,家里还开着商店”的姑娘时,还是因为黑眼湾的贫瘠而受挫。为了拿出最大诚意争取心爱的姑娘,高万华用驴驮人背终于盖起了四角红砖的房子,可是心爱的姑娘家里却忙着把她嫁给了本村的小伙子。

《走出黑眼湾》在一开头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作者陪同新华社记者到黑眼湾采访拍摄。在新华社发布的同名视频中,记者看到,因为高万华一家也已经搬出黑眼湾,所以房子已然很破旧,如果不是对房子的故事有所了解,造访者可能根本想不到眼前的房子曾经“是黑眼湾最气派的房子”,更不可能知道这座房子曾经见证了因为贫苦而造成的爱而不得的辛酸故事。

这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的呈现,恰恰体现出亲历者讲述的生动性与不可替代性。闻玉霞说:“马慧娟不只是一个观察者,还是这场伟大工程的亲历者、受益者,她和她的村庄、父老乡亲的经历是沉淀在时间里的、印刻在生命里的,所以,她的记录不仅仅写出了村庄里人们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大变化,也写出了对故土的眷恋,对贫穷困顿的挣扎,对未来的彷徨和向往。”《走出黑眼湾》责任编辑白新茹评价《走出黑眼湾》时说,这部作品不是单纯停留在人物命运的记录上,而是融入了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深刻的思考,所以文章读起来既真实又极具震撼力。白新茹强调说:“马慧娟既是亲历者,又是书写者,她的这种双重身份带给读者的第一感受是真诚动人。作者将酝酿了三十几年的感情一股脑倾注在这篇文章中,读者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这份丰富的复杂的厚重的情感。”

《走出黑眼湾》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有3万多字,然而因为大多是自己身边的故事,马慧娟写作这些故事的过程是顺畅的,故事好似是从心底流出来的一样,她告诉记者,《黄河文学》向她约脱贫攻坚主题稿件后,她用了一个多星期就把稿子写了出来。

马慧娟提到的约稿,是《黄河文学》的一次主题策划。回忆起策划初衷,闻玉霞这样解释:“文学的意义之一,是用形象和故事来说明道理,这道理除了真善美,还要有史和鉴的意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因此,《黄河文学》编辑部策划了“温暖的土地——脱贫攻坚文学作品”这个专辑,邀约马慧娟、李方、李敏、张九鹏、王永玮、马卫民等本土作家、扶贫工作者、驻村干部撰写非虚构作品并编辑刊出,马慧娟的《走出黑眼湾》成为了这一专辑的最重头一篇。

用文学形式做主题宣传,优势在哪儿?面对这个问题,闻玉霞说,文学是人学,写出了时代里的人,也就写出了时代,这也是文学的独特魅力,《走出黑眼湾》里的人物在马慧娟笔下,不仅仅是“移民”,更是活生生的人,作者写出了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变化,并且体现了背后的时代、政策影响。

闻玉霞介绍,以文学艺术记录历史,反映时代进程,讴歌时代精神,是《黄河文学》主管主办单位银川市文联对全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要求和倡议。除“温暖的土地”这一策划外,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考察调研,宁夏被赋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银川市在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上出台一系列举措,作为首府城市的一份文学期刊,《黄河文学》立足本土,结合实际,策划推出访谈栏目《对话黄河》。该栏目由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主持,每期邀请国内文学界一位著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就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对话,探讨思考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开设《生态文学》专栏“大地的记忆”,不定期刊出“生态散文专辑”,以期通过这些作品,倡导生态、环保、绿色的发展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让“宏阔的主题隐藏在美与善的表达里”。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