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看生活变化讲国家大势

2021-11-24 15:17:3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隋明照

《多赚了三毛钱》,这是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篇目中一个简短但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标题。

标题虽短,但刊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20年第50期的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并不简单。文章讲述了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塘泥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发如何通过改种苹果让每斤农产品的利润多了三毛钱,进而改变了“被老天戏弄”的命运的故事。文章中,随着讲述如何对种植与销售苹果需要的水、电、路、网等问题一一进行解决,国家对贫困地区巨大的投入和支持,自然而然地展现了出来。

“唠家常”式故事基调

“塘泥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发,有点‘飘’。……每月八九十块的话费,他‘觉得不贵’。”《多赚了三毛钱》文章开头的开篇,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奠定了文章“唠家常”而不是板着面孔说理的基调。

文章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比皆是。比如“苹果对管理技术要求高,他(杨永发)每天都要来果园转,‘管个娃儿一样’”“杨永发把双臂展开,比划着以前的烂泥路,‘只有这么宽!’”

这么丰富的细节,记者是怎样得来的呢?《多赚了三毛钱》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徐欧露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传来采访现场的照片。照片中,文章主人公杨永发和双胞胎兄弟还有徐欧露在一处农家的院子里聊天,3个人都笑得开心自然,远处是一排晾晒的小孩衣服鞋子,再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和油画般色彩浓郁的蓝天白云。文章中的细节,就是在这样的露天访谈中聊出来的。徐欧露回忆,当时自己先到了,杨永发后赶来,徐欧露就问他,刚刚做什么去了呀?杨永发回答去果园看果树去了,随后讲起来种苹果是个怎样的精细活,之后又在果园给记者演示扶贫巡回专家组来实地培训的时候,他都学到了啥。《多赚了三毛钱》文章中有一句:“你发了吗?记者问杨永发。”徐欧露说,那是她一开始见到杨永发时问的,就是因为看到他的名字里有个“发”字,就笑着问他:“你叫杨永发,那你发财了吗?”

“不想一板一眼、端出一副‘我要采访你’的架子,而是希望大家都处在最自在的状态中。”徐欧露说。她说,从北京到塘泥湾村,需要先坐飞机去西昌市,再坐大巴到盐源县,然后再搭车到塘泥湾村。有一次,因为给修路的工程车让路,她坐的大巴车,70公里的路足足走了8小时,但没见有人抱怨,“这也能看出当地人对修路的期盼和支持”,徐欧露说。

徐欧露说:“很多时候细节需要在现场捕捉。编辑部非常鼓励我们多去调研。”

融合国家政策与人民获得感

如果只是文风活泼有趣,显然不足以让《多赚了三毛钱》入选。

《多赚了三毛钱》主线人物杨永发在被贫困打击、找不到出路的早先,他一度感觉“被老天戏弄”,老婆没了,大儿子分家,小儿子坐牢,他一个人和儿媳妇拉扯两个孙儿,靠低保和两三亩土豆玉米过日子,家里几十亩地荒着,喝3块一斤的白酒,两天喝一斤。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人物做文章的男主角?徐欧露说,因为她在采访前得知杨永发是村里第一个主动申请种苹果的,这表明他想要改变生活,而且他的改变也确实很大。文中说,杨永发的帮扶责任人张强也看到了他的变化:“早前找杨永发,每次都能在屋头堵到,不是烤火就是喝酒。现在再去,屋里没人了,都在地头‘做活路’。”

文章讲杨永发的变化,也探究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塘泥湾村要发展苹果产业困难重重,栽树要启动资金,这里“没得”。种植要水、电、技术,这里“没得”。卖苹果要交通、通信,这里也“没得”,然而后来这些难解的问题都被一一解决,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文中通过塘泥湾村第一书记张大海的话点出:“扶贫是不计成本在做。”

对于引出党和国家在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方面推出的实在措施,《多赚了三毛钱》条理清晰,并且不事雕琢,自然而然,但在这背后,是编辑和记者扎实的采前案头研究。在编辑部的策划安排下,2019年,徐欧露就到过盐源县采访,看到这里的苹果并不愁卖,写下了《这里的双十一“静悄悄”》一文,之后,出于对这个脱贫典型“不死心”,又于第二年10月苹果上市季进行了采访。其实,采访的准备工作从8月便开始了,徐欧露和编辑沟通多次,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史湘洲告诉她,要想讲清楚乡村变化的原因,就要“算清楚账”,特别是要看到小账背后的大账,看到扶贫背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个根本原因。这也成为这篇文章核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瞭望周刊社总编室主任袁元认为,一篇能让人记住、引人思考的主题报道,关键在于以主题提炼为骨架、以故事细节为血肉,说透、挖深、出新,既要有深刻思想与扎实采访的精彩互动,也要有历史纵深与现实启示的巧妙穿插,既要把国家政经情势、大政方针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也要融入普通人的真情实感,给予读者启迪,引发读者共鸣。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