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1-10-20 16:09:56 来源:记者观察网作者:王亚晶

从《Educated》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18年,美国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Educated》,

仅上市一周,这本书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并蝉联畅销榜冠军80周,在全美销量破百万册,塔拉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2019年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书中,塔拉用平淡的笔触,真实刻画了自己由“废铜烂铁”铸成的童年。那里没有读书声,有的只是起重机的轰鸣、父亲的暴怒、母亲的懦弱和哥哥的毒打。不上学、不就医,这是父亲让她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坚守的“真理”。塔拉一度自卑、崩溃,她在书中这样写道:“内心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腐烂了,就像家门口的垃圾场,恶臭熏天。”直到17岁那年,她靠自学逃离大山,成为剑桥大学的博士,从此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是教育给她的新世界,让她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成长,更关于逃离的故事,每个人在这本书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019年,《Educated》决定在中国内地出版,但在翻译书名时,译者犯了难。Educated在英文语境下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词,谁都可以读懂。但如果将它直译成中文,就无法保留这种力量感。因为它的中文意思是“受教”,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受教”一词略带生硬感。在中文里,似乎再也找不到像Educated这样直击人心又一语多关的表达。

在中文版之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将书名翻译为《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台湾版更是将其译为《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但这些都不是塔拉想要的最佳译名。因为他们全都直白且约定俗成,无一不将故事的中心词落脚到成功上。但这本书并不励志,相反是压抑且沉闷的,塔拉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在书名的问题上,中文译者与塔拉反复沟通,大半年的时间里,双方都纠结在中文版的译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语境里很难找到与原书名相匹配的名字,于是亲自为中文版提供了另一个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得与失)。只是这个书名,同样属于中译过来会丧失味道的语句,所以没有采用。

为了想出满意的书名,译者去塔拉的推特上寻找灵感,其中一条让他看到了方向:《纽约时报》问塔拉,如果把一本书纳入美国高中课程,你会推荐哪本书?塔拉的回答是:《圣经》,因为《圣经》拥有文学作品所有的一切。塔拉的回答恰好印证了书中的内容:塔拉从小没有上学,仅凭借阅读《圣经》和《摩门经》就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书中十几次提到《圣经》,更有多个小标题直接引用了《圣经》中的原话。最后,译者决定将书名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出自《圣经·诗篇》:Flee as  bird to your mountain.它有着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这与这本书的主旨不谋而合。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初读这个书名可能会感到奇怪,因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原版书名《Educated》的含义也大相径庭。所以一开始,塔拉并没有同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名字,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词,想让大家明白教育的意义。但当她在一个没有信号的孤岛重读了一遍《圣经》后,或许是发现了其中的隐秘关联,她决定放弃原词,启用全新的名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塔拉的故事始于故乡的山,全书的结局,也落脚在山。她就像一只鸟,飞过她的山,又飞往她的山。对她来说,飞过的山是故乡,飞往的山是信仰。

山脚·原生·荒诞

在美国西北部的爱达荷州里,有无数座高高耸起的垃圾堆,塔拉的家,就在巴克峰山脚下的一个垃圾废料场旁。她伴随着一堆破铜烂铁长大,度过了一个女孩一生中本该天真烂漫的时光。16岁以前,塔拉的人生可以用荒诞来形容。她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中,家中7个兄弟姐妹,母亲是一位“Midwife(接生婆)”,帮助附近的家庭在自己家里生孩子;父亲经营着自己的“垃圾处理厂”。从记事起,塔拉和哥哥姐姐就像野人一样,整日在山上游荡。

塔拉的父母不相信公共教育,更不相信现代医学。在她9岁之前,根据联邦法律,她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她既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任何医疗记录。塔拉从小就不被允许上学,因为父亲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政府对他们的洗脑;无论生病或是受伤,都不能使用现代药物,当她扁桃体发炎时,父亲就让她去张开嘴晒太阳,因为父亲相信太阳就是最强的治愈能量,甚至当她出车祸脖子不能动弹时,仍然让她在大冬天张开嘴,去吸收太阳的能量。

在狂躁且强势的父亲影响下,幼年的塔拉坚信学校就是个阴谋项目,认为山外的世界充满着战争、小便没尿在手上就不用洗手、女孩穿着暴露就是放荡、危险来临时天使会守护在身旁。她的整个少女时代充斥着荒诞与不现实感,她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全部都来自家庭。她任由父母支配但内心又极度不安分,她对山外的世界既好奇又恐惧。她白天要帮父亲干活,晚上也只能一遍遍地阅读摩门之书。

糟糕的是,二哥肖恩还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一次,塔拉在玩闹中不小心将一杯水倒在了肖恩的头上,肖恩便将她的头按进污渍斑斑的马桶里,为防止她反抗,肖恩抓住她的手腕,将她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状,不停地拧,使她的身体蜷缩起来,直到她说出“对不起”才罢休。最让塔拉委屈的是,在她挨打时,母亲就在隔壁,却因性格软弱置之不理。偏执的父亲、残暴的哥哥、懦弱的母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塔拉,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无处不在的暴力和威胁。即使后来过去很多年,塔拉也依然活在深深的恐惧中。她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总会下意识地向他人道歉。她越是拼命想要逃离故乡的那座山,却越是逃不开,那座山并不高,可山脚下那荒诞的少女时代与原生家庭却成为了她永远翻越不了的坎。

原生家庭,这个词本身就充斥着不平等,所以成为了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在中国某问答网站上,仅“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一问题便有7000多个关注、3000多个回答、370多万的浏览量,更遑论其他类似的话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区中,有人每天都在承受着父母的争吵和谩骂,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有人因父母债台高筑,从小东奔西逃,无时无刻都在崩溃;有人即使后来功成名就,但依然活在童年的阴影中……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塔拉也一样,终其一生,她都无法摆脱巴克峰的山脚。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逃离了那个荒诞的家,在后来被人问到“怎样看待原生家庭时”,她也可以很洒脱地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她就像一只鸟,飞到了山巅,也飞到了更辽阔的地方。

山巅·教育·涅槃

塔拉在书的末尾这样写道:“你可以用很多方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自书出版以来,塔拉一直都在强调,这不是一本成功学宝典,只是她孩童时代的自传,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人改变自我,敢于向命运挑战,实现自我救赎,明白教育的意义。

确实,教育永远不会辜负想要走得更远的人。塔拉的三哥泰勒同样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但他又如此与众不同,他敢于违抗父亲的命令,独自一人离开巴克峰上大学,去过正常的生活。他还对塔拉说:“是时候离开了,塔拉。对你来说,这儿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学。”泰勒的话让塔拉对废料场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她决定逃离巴克峰。后来,塔拉在这本书的扉页这样写道:献给泰勒。那时,对于16岁的塔拉来说,泰勒就像她常在《圣经》里读到的神明,告诉她她属于另一个世界。

为了逃离,塔拉买来杨百翰大学的入学考试学习指南等资料,在劳动的间隙开始艰难的自学之旅。此前塔拉从未进过校园,也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她只能从最基础的算数开始学习。看到塔拉买回课本,父亲讽刺道:“上帝很不悦,你去无耻地追求人类的知识,他的怒气不久就会降临。”塔拉没有理会,而是继续努力。为了不耽误每天在废料场的劳动,她只能用早上和夜晚的时间不停地看书。终于,她考上了只有在同届生排名前百分之十五才能被录取的杨百翰大学。很难想象,连加减乘除都不会的塔拉,为了掌握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题及高深的物理学知识,付出了多少努力。

17岁那年,塔拉攒够了学费,不顾父母的反对,走出了巴克峰,她终于可以站在山顶俯视故乡,眺望远方的新世界,那个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杨百翰大学,当塔拉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才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家庭传递给她的那些扭曲常识,让她成为“异类”:上完厕所不洗手;从来不打扫屋子;生病时不敢去医院;没钱支付账单时,宁愿饿肚子也不愿申请政府助学金。

老师克里教授对塔拉说:“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这给了她勇气,让她一步步地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第一次吃抗病毒的药;第一次进医院看牙医;第一次递交助学金申请。教育的光,一点点地照亮她的内心。后来塔拉不仅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还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然后继续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在书中,塔拉对故乡的山的描写非常多,即使此去经年,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以及父母的一言一行已深深刻印封存在她的记忆里。她对故乡的感情极度复杂,她恨那里,但也爱着那里。她能清楚地记得去剑桥时,父亲对她说:“只要你还在美国,世界末日我也能接你回家,但你要漂洋过海我就没办法了。”那一刻,塔拉觉得父亲或许是爱她的。所以后来她也试图用知识赋予的勇气,向父亲倾诉童年曾遭受的暴力,渴望得到理解,但她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等来的又是一顿谩骂;她的母亲曾答应帮助她,而后却又背叛了她——在她父亲指责她时选择了沉默。这时的塔拉终于意识到,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于是她愤怒且失望地切断了与原生家庭的最后一根纽带,至此,她才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

或许对于读者来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又是一个从低谷走向巅峰的套路故事,但对于塔拉来说,却是将伤疤一次又一次揭开才铸就的传奇。很多年后,当塔拉重读了休谟、卢梭和穆勒的著作,她明白了“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于是她选择与故乡和解。她再次回到了爱达荷州,重新见到早已成家立业的哥哥和逐渐老去的父母,逐渐放下心中的怨恨,将伤害永远留在了16岁。一切就像她在书中写的那样:“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16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塔拉崩溃过、逃离过、蜕变过,最后她终于飞往了她的山,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拥有一双坚韧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山。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