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经济开发区一个总投资10亿元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开工建设,在南京都市圈中引发关注。原因是这家企业总部设在南京浦口高新区,新建项目却没有留在当地园区,园区当起“红娘”,牵线“送”给了南谯经开区。在浦口—南谯产业园区共建合作协议框架下,项目虽然“送”出去了,但解决了园区企业用地难题,又帮助南谯经开区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达到了双赢。
其实,在苏沪、苏浙、苏皖等省际毗邻区域,像这样的产业合作示范区还有很多。这些合作园区打破了地域限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推动了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跨地区的合理分工。这些园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靠单向“输血”援建,而是通过整合资源,把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产业基础、人才团队,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资源、优惠政策等对接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不过,笔者也注意到,虽然园区跨界合作共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治理层面看,仍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期推进合作机制,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共建园区竞争力下降、后劲不足等发展瓶颈。
在资本、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的背景下,为实现园区经济快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应在资源共享、要素共用、功能互补基础上,尽可能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鼓励园区跨界合作共建。
首先,在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形成统一、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全面对接产业、服务、环境等方面政策,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合作共建新路径,不断提升园区合作共建的层次和质量。
其次,在产业发展上,园区跨界合作应立足于产业协同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联建共享创新平台。交流共享人才资源,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协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再次,在创新合作模式和分享机制上,要制定双方共同遵守的地区生产总值分解核算方案。探索创新产业和项目跨省转移布局的财税分配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提高跨区域产业协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总之,园区跨界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再整合,也是思想观念的再解放和发展举措的再创新,必须破除区域间的政策壁垒,打通合作与竞争的“任督二脉”,进一步激发园区跨界牵手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