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渡江锦旗映照鱼水深情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⑤

2021-04-12 11:19:56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于 石

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坐落在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面特殊的旗帜。黄色锦旗的上方写着“奖给水上英雄”,中间“渡江第一船”五个大字非常醒目。仔细观察,锦旗的左边尚有斑斑血迹,边角处有被炮火击中后残留的黑色印迹和几处不规则的破损。正是这面穿过炮火硝烟的旗帜,见证了70多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万丈豪情,传递着“军民一家亲”的胜利密码。

说起这面锦旗背后的故事,90多岁的陈玉华老人眼里闪烁着光芒,“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渡江战役前夕,常年以打鱼为生的陈玉华和父亲陈文义,自告奋勇和解放军战士合编训练,成为第一批10条冲锋船上的水手。他们每天和战士们一起下水练习游泳,在旱地上苦练划桨。渡江前一天,一名部队首长亲自在每位突击队员的胸前挂上一枚章,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在这个时候交到了他们手上,被陈玉华小心地缝在衣服内里。

战斗在一个深夜打响,江岸炮火齐鸣,江面桅樯如林。人民解放军千帆怒张,万船齐发,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对岸进发。陈玉华父子俩一人负责扯帆、一人专司掌舵,满载18名解放军战士冲了出去。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船身被子弹打穿了好几个洞,陈玉华也被流弹击中胳膊……尽管如此,冲锋的势头不止、前进的方向不变,父子俩最终把解放军战士送上了岸,完成了光荣的使命。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渡江战役中,和陈玉华、陈文义一样,成千上万沿江百姓摇起船桨,出工、出力、出船,冒着生命危险送解放军指战员过江。千里沿江线,每一个港口、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乡镇,“解放大军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途中,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群众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祖国边关,3位藏族阿妈30多年坚持翻山越岭,为哨所战士们送去生活补给……“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不管是战争年代的英勇奋战,还是和平时代的默默坚守,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渡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消散,但还有许多“大江大河”等着我们去跨越,呼唤更多对党赤胆忠心、为民情深意重的英雄人物。抗洪抢险挺身而出,疫情防控闻令出征,边防哨所保家卫国……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军民团结塑造了历史的不朽功勋,也必将再创新的辉煌。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