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日前向媒体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对互联网首诊服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按照这个规定,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仅限于“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首诊被限制在互联网诊疗活动之外,突破这一限制的互联网诊疗活动有违法之嫌。
当初规定互联网诊疗不得首诊,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因为首诊往往需要经历多项检查,逢疑难病症时,即使做了很多检查也难以明确诊断。互联网诊疗主要在线上展开,但做检查要在线下实体机构内进行。缺少线下检查的内容,是当前互联网诊疗的一个突出短板。为了绕开这道难题,互联网诊疗只针对复诊患者,利用已做的检查进行分析,在原来确诊的基础上优化治疗方案,诊疗的安全性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在互联网诊疗的过程中,“不得首诊”面临难以操作的窘境。“首诊”是一个模糊概念,比如,线下首诊出错,线上医生纠正诊断,算复诊还是首诊?疾病诊疗既包括疾病本身,也包括并发症,线下医生诊断高血压病,但线上医生又发现患者在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又患上高血压脑病或高血压肾病,这些并发症与原疾病存在很大的差别,算初诊还是复诊?初诊与复诊是两个相对概念,“相对”需要固定的参照系,一旦出现太多变量,比如更换了医院或医生等,首诊就不好界定。
此外,“不得首诊”也束缚住了互联网诊疗的手脚,限缩了患者的利好。有些疾病虽然属于初诊,却一目了然,容易诊断。比如很多皮肤病并不需要太多检查,经验丰富的专家在线上询问临床普通保健品被宣传成“无所不能的人体万能干细胞”,不仅包治百病,还自带“80天细胞再生,80天血液干净”等神奇功能……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以专家讲解、听众互动、电话卖药为内容的“灰广播”带货悄然兴起,原价几块钱的保健药品摇身一变成“神药”,身价暴涨10倍至近百元。
“黑广播”是指未经广电主管部门与无线电管理部门审批,私自设立的非法广播电台,主要用于违法药品、假药推销等商业活动。随着相关部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黑广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隐蔽性更强的“灰广播”。所谓“灰广播”,就是个别区县广播电台将广告时段承包给广告公司,广告公司通过合法广播频段,进行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的广告播放,广告内容以宣传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为主。
“灰广播”与“黑广播”都给了虚假广告以可乘之机。而且,“灰广播”以正规广播电台的名义,通过合法广播频段,给违规医疗器械、保健品广告代言,还假装以“专家讲座”和“热线接听”的方式制造互动,比“黑广播”更具欺骗性。此外,由于“灰广播”利用的是正规广播电台,这也给广电、无线电、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增加了难度。
所以,无论是出于规范广播秩序还是出于打击虚假广告,相关部门要形成协作机制,推动联合执法,进行跨区域合作,像治理“黑广播”那样下功夫治理“灰广播”。特别是,不管是哪种电台播放的保健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黑广播”是非法广播电台,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治理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研制、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的管理力度。但是,“灰广播”是在正规广播电台播出,所以治理的关键就是把牢广告审查关。《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听监看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针对“灰广播”播放的虚假广告,相关部门应监听到位,果断处理。
治理“灰广播”,除了审查到位,还需要从严整治广播电台将广告时段承包给广告公司的做法。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出租、转让广告时段,不意味着不对广告内容进行把关。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广告播放的各项管理规定,坚决杜绝播放虚假违法的广告。
消费者也要加强警惕,提高对虚假广告的辨识能力,世上本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对一些新药或新疗法也要保持冷静理智。随着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有病上医院诊治才是正途。如发现身边有可疑广播信号,也应及时向无线电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举报。表现和观看皮肤表现,就可能得出诊断,其精准度可能超过基层医生通过各种检查得出的诊断结果。“心病还需心药治”,诊断通过医患聊天、心理测试等无需更多设备的方式,线上医生也能很好地开展。
互联网诊疗探索放宽首诊限制,契合医患双方的期待。医生的业务量增加,患者的受益面提升,对双方都有好处。同时也要看到,放宽首诊限制也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必须以更强的管理与服务作为基础与前提。什么疾病适合线上首诊,什么疾病不适合,需要通过认真分析,然后列出清单、明确操作路径。互联网诊疗难以开展检查,是制约首诊的重要因素,补齐这块短板,需要细化互联网诊疗规则与流程,让更多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能够参与其中。
互联网诊疗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即让相距遥远的医生能为患者进行诊疗,也让患者在家看名医成为现实。互联网诊疗实施之初,潜在风险尚未显露,保持适度谨慎理所当然,但随着经验不断总结,新现象不断出现,适时进行政策调整也是务实之举。如何放宽首诊限制,如何扩大服务范围等,不仅值得探讨,而且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