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盂县梁家寨乡赵家岔村。
知道辛学龙要回村,许多村民早早等在村头的小广场。
几天不见,攒了一肚子话想说。
车未停稳,村民便聚拢上来。“电视上看见你来,戴着红花,美着呢!”88岁的崔肉妮拉着辛学龙的手,一脸笑容。
说话当中,崔肉妮老伴、88岁的韩学义问了最想问的问题:“你不是要离开俺村吧?”
这也是大家都想问的问题。前几天,辛学龙在首都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收官,乡村振兴开启。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俺永远是咱赵家岔人。”辛学龙说。
驻村5年多,辛学龙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从百姓所思所盼的小事入手,把关乎村庄发展的实事做实,与乡亲们携手甩穷帽,村民眼中,“小辛早成了咱村人”。
2015年,阳泉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长辛学龙多了个新职务,盂县梁家寨乡赵家岔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赵家岔村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龙台山脚下,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距离阳泉市区130多公里。常住村民31户70人,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87岁。
韩学义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第一次见到辛学龙,心里有些嘀咕。“问他干啥的,他说是新来的第一书记,我心里咯噔一下。”老韩深知农村诸事繁杂,“机关来的年轻人,咋懂农村这些事儿?”
不要说老韩,辛学龙自己也有点犯难。“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是最大短板。”
接下来的日子,辛学龙一家一家做“功课”。家里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致贫原因……村民家的情况在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这项工作虽然耗时费力,但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对村情民愿有了直观认识。”
家访中,不少村民提出了一个问题:村中心一条百米长的露天排污渠污染环境,还有安全隐患。
辛学龙第一时间向帮扶单位市委组织部汇报,并争取到了第一笔专项资金。回到村后,他组织村民用1个月的时间改造排污渠,将这里变成了道路和打谷场。村民说:“这个年轻人是个干事的人。”
村里的耕地大多为坡地,村民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村集体经济为零。“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人口老龄化严重,扶贫产业推进难度大。”工作日记本上,辛学龙标注了三个大大的叹号。
“最大的难度在人们思想的转变。”辛学龙说。为了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的内生动力,赵家岔实施“产业引领工程”,免费为村民提供小鸡和猪仔,引导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空地发展特色养殖。实施“借羊致富工程”,开始养殖波尔山羊。
赵家岔山好水好,70多岁的崔桃兰如今成了“鸡司令”,蛋鸡养殖,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让她少了寂寞。拉着辛学龙的手,老人的笑容全写在脸上。说到养羊,57岁的梁立山不好意思地挠起头。“咱当初不理解辛书记的意思。”如今当年的3只波尔山羊已经发展到70多只,依靠养羊,老梁两个孩子上大学、就业,“教育彻底阻断代际贫困”。
针对村集体经济为零的情况,赵家岔村建起了13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和占地1300平方米的养殖场,并以“村集体+公司+合作社”三方联动的模式,引进了肉驴养殖项目,存栏50多头肉驴。
一系列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激发了赵家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全村先后发展了2个山羊养殖户、4个土鸡养殖户、3个黑猪养殖户,贫困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400元提高到了2020年的11176元;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2020年达到15万元。
赵家岔村变美了。遍布垃圾的河道变得干净整洁,架上了景观吊桥;建起水冲厕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磨坊;时有时无的移动信号变成覆盖全村的无线网络……一系列乡村提升工程的实施,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学龙变黑了,更像个农村人。
“扶贫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让我逐渐找到了‘向下生长的力量’。”辛学龙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乡村振兴,赵家岔开启新篇章。”青山吐绿,溪水绕村,蜿蜒的村路上,辛学龙目光坚定,步伐铿锵。
群众感言
赵家岔村养殖户崔桃兰:辛书记扶贫到俺村,不仅给俺们修通致富的路,更给俺们鼓起致富的劲。脱贫不是终点,奋斗才有希望。有党的好政策,有全心全意为俺们老百姓谋福利、干实事的好干部,俺赵家岔人有志气,俺村人的日子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