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天空蔚蓝,艳阳高照。交口县石口乡石口村光伏扶贫电站内,身着新衣的电站管理员郭有花一边擦拭着光伏板,一边对记者说:“公益事业经费靠它,脱贫户公益岗位工资靠它,这电站就像村里的‘银行’,每天都在盈利。”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给我好光景。”这是我省脱贫群众对光伏扶贫电站的赞誉。
从2015年试点,到2016年全面铺开,我省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把光伏扶贫电站当作产业扶贫项目来抓,建设村级扶贫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总装机294.4万千瓦,所获收益惠及6602个贫困村、3361个非贫困村,72万贫困户受益,成了脱贫村培育发展集体经济、保障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活水源泉。
开辟产业扶贫新业态
2月26日,太阳初升,万道金光洒满了天镇县贾家屯乡塔儿村的房屋田野。年过六旬的村民张瑞早早起床,拿起扫帚走出家门,开始认真地清扫村里的道路。
近4年来,老张一边打理自己的田地,一边担负着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老张开心地说:“地里种点庄稼有粮吃,村里公益岗位干活有钱挣,人老了,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美了!”
大宁县昕水镇而吉村是我省“光伏第一村”,因为光伏扶贫,老百姓受了益、村庄变了样。
“过去的而吉村是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村,试点建设光伏扶贫电站以来,村集体每年来自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达30万元,村里各项公共事业得到了完善。”村党支部书记许玉生介绍,有了集体经济的而吉村,美化了村容、修整了道路、翻新了广场……2018年顺利摘掉贫困帽子。
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政策创新,是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
在光伏扶贫项目启动之初,我省选取光照资源充足,有一定基础的汾西、大宁、吉县、天镇、浑源5个县作为光伏扶贫试点县,勇于创新,破解光伏扶贫产业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省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总结各地经验,在全省推广以村级(联村)电站为主,集中电站、户用电站为补充的建设形式,各地根据实际积极发展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电站集约模式。
2015年—2016年,我省抢抓政策机遇,明确把光伏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规范光伏扶贫项目质量监管等3个省级指导文件,省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推动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各地充分发挥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广阔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使得光伏扶贫电站在全省得到快速推广。
精品工程实现全覆盖
初春时节,登上临县城庄镇的榆林山,只见起伏的山峦上蓝色的光伏板连绵不断,在太阳照射下熠熠发光,蔚为壮观。
“榆林山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是2018年9月8日开工的,建设单位克服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1万多人的施工大军,经过2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同年11月28日就实现并网发电。”临县扶贫办主任陈小林回忆起当时的建设情景,仍记忆犹新。
地处吕梁山的临县曾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光伏收益金最多的县。“我们选择与有资质、有实力的大型国企晋能控股集团合作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确保了工程质量。”临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泽荣介绍,在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蹲点包站,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采取“两班轮岗、交叉施工、边建边验”等超常规措施,确保了电站如期投运。
走进革命老区武乡县,沟沟岭岭的山地上随处可以看到一层层蓝色的“梯田”。丰州镇红土凹村脱贫户武成瑞高兴得合不拢嘴:“真的有‘晒着太阳也能赚钱的日子’!”
蟠龙镇石瓮村的光伏扶贫电站于2018年6月24日开工,当年8月30日并网发电,短短2个月就完成了施工。村党支部书记闻留珍说:“以前扶贫不是送米送面,就是分钱分物,只能‘好活’一阵子,穷根拔不掉,政府投资建设光伏扶贫电站真的是选对项目了,村里年年有固定收入,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
武乡县扶贫办主任王爱民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聘请第三方公司为项目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通过招标投标确定有实力的承建企业,对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主要设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要求,对产品和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检验,合格后才拨付工程款。
2017年—2019年,是我省光伏扶贫电站的集中建设阶段,规模达到264.54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90%。实施中,全省自上而下成立了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程落实项目监管,摁下光伏扶贫“快进键”,定期召开光伏扶贫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融资贷款、电网接入等遇到的问题,有力保障了光伏扶贫政策的落地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张临阳说,3年大规模建设,光伏扶贫得到迅猛发展,由5个试点县的“盆景”变为全省性的“风景”,建设村级扶贫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总装机294.4万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二,实现了光伏扶贫电站11个市的58个脱贫县全覆盖。
规范收益分配惠民生
吕梁山的初春,还是有些寒意。天刚蒙蒙亮,“刷,刷,刷……”方山县麻地会乡后则沟村已传出扫地声,脱贫户苏喜贵躬身弯腰认真打扫着村间道路。苏喜贵高兴地说:“为了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表决同意从光伏收益中拿出2.8万余元,选聘8个脱贫群众打扫村里的卫生,我就是被选出来的一个。”
后则沟村党支部书记冯海虎介绍:“如今,村里田间路的整治、自来水设施的维护和村道绿化等民生项目的开支,我们再也不用发愁了。”光伏收益不仅解决了村里各种公益岗位选聘人员的工资问题,村里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孝老爱亲等文明户,传承文明行为,培育文明新风。
右玉县元堡子镇小油坊头村的脱贫户乔占花,提起光伏扶贫带来的益处喜上眉梢:“要说我家的日子有变化,过得越来越好,那可是沾了光伏扶贫电站的光,简直是老百姓的‘阳光银行’。”
村民李生金凭借文化程度较高又懂医术成了村里疫情防控管理员,他的妻子石春莲也被聘为村里扶贫车间的卫生管理员,夫妻俩月月有了收入,仅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每月将近2300元。
“去年,我们设置了信息管理员、保洁管理员、网格管理员、光伏管理员等13类公益岗位,有24名群众上岗。”元堡子镇小油坊头村第一书记姜瑞鹏说,为了把光伏收益使用好,村里严格执行省里出台的光伏扶贫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益岗位,让脱贫群众在劳动中获取报酬。
2020年,是我省光伏扶贫从好到优、规范提升阶段。在收益分配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因地制宜设置公益岗位,严格落实分配使用公示公告制度,确保了光伏扶贫收益的精准发放和使用;在监管方面,5479座村级(联村)电站数据接入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产权全部确权到村;在运维方面,所有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县均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对故障电站实施后台诊断,现场派单,及时抢修。
5年来,我省光伏扶贫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试点省”变为“领跑省”,光伏扶贫电站成了永不撤走的“蓝色工作队”。2020年,随着光伏扶贫电价补贴资金的足额拨付,光伏扶贫收益全年突破19.6亿元,扶贫效应全面显现,光伏扶贫在山西让“靠天吃饭”有了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