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来岁的留守儿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因一件小事失手杀了人。这起案件不仅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北京市中伦文德(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长江的生活轨迹。
2002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担任历史老师的王长江看到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例后,辞掉了教师这个很多人眼中的“铁饭碗”,选择转行去做一名律师。
面对同事、家人的不解,王长江态度坚决:“当初选择做教师,是想教孩子们知识,让他们以后能做有用的人。现在转行做律师,是希望让这些有用的人别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2020年12月,王长江获评江苏省“最美法治人物”荣誉称号,谈到自己对律师职业的诠释和追求时,王长江说:“律师不仅是通过打官司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者,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者。”
谈起走上普法这条路,王长江笑着对《法治日报》记者说,“这可能和我以前当老师有关,就喜欢教书育人,做了律师,也想教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普法工作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我要努力提高普法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力求让百姓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遇到困难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王长江说。
普法需要喜闻乐见的创新
“大家好,我是王律师,欢迎收看老王说法。”简单的开场白,朴素的着装,还有脸上那标志性的微笑,很多人认识王长江是从他在江苏省电视台主持的一档名为“老王说法”的节目开始的。
取材于真实案例,加上王长江通俗易懂的讲解,这档节目深受民众喜爱。据统计,该节目收视率达1.5亿人次,已被列入江苏省终身教育资源库,成为全民普法的教材。
“老王说法”的成功,让王长江很欣慰,这意味着他当初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
法律规定浩瀚如大海,想要熟练掌握并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半路出家”的王长江深知其中的艰辛,如何把“法言法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对法律产生兴趣,在他看来是普法的关键。
2016年以来,王长江带领律师事务所与政府、司法机关等合作,组织多次普法活动,为民众上普法课、开模拟法庭。
2016年8月,王长江和团队来到江宁淳化街道田园社区,录制一次法律大篷车模拟法庭节目,他发现这次拍摄经历,吸引了很多村民的关注。
通过电视节目来进行以案说法是个不错的选择。2016年10月,王长江所在律所携手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电视台,采用电视节目的形式,以百姓身边的案例,讲解法律知识。节目播出后,王长江平易近人的形象、生动的法律讲解,很快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这档节目的成功和荣誉是属于团体的。”采访中王长江多次这样说。
普法节目必须严谨,案例选择、法律解读,王长江和团队成员要反复推敲研究,一档10分钟左右的节目,他们需要付出几倍的艰辛。
“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在给民众普法的同时,我们律师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王长江说。
从“老王说法”到“老王普法”
“老王说法”成功了,但王长江始终觉得仅仅一档电视节目覆盖面还不够广,要把普法“阵地”转移到手机端,这样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2020年初,他和他的团队又上线了一档名为“老王普法”的自媒体节目。与“老王说法”相比,这档节目的时长更短,力图用更新颖的形式让更多人能看得进去、听得明白。
自媒体节目从选材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都需要自行完成,这对王长江和他的律师团队来说是一次挑战。
他们对于节目制作一窍不通,写稿、拍摄、视频剪辑等都是从零学起,王长江在律所专门设置了一个房间作为录播室,陆续自费购置了摄像机、提词板等。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节目终于被“搬”上了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2020年8月,江苏省司法厅针对“老王普法”专门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法治宣传专家、资深节目编导等人员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了“生活有法,你问我答”的节目主题,目标是面向全省两万个“普法民生群”。
将普法延伸到最基层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全民普法和守法,所有法律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这是王长江的普法格言,他也在不断践行。
“老王普法”与各级司法局、工会、妇联合作,走进溧水、高淳、江宁、句容等基层农村,实地寻访乡里百姓,就地解决法律难题。
同时,王长江还搭建了“红色法律服务室”,推行“党建+互联网”模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对党员和周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和居民小区开展法律服务和义务普法宣传,先后组建了“江宁湖熟街道新农社区红色法律服务室”“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红色法律服务室”“南京明麓集团红色法律服务室”等平台。
2019年12月,王长江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但他认为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从教师到律师,我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从律师到一名普法工作者,我决定要用一生的时间。”王长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