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行山的旅游一号公路。李鹏飞摄/光明图片
面塑是山西传统非遗技艺,图为面塑传承培训班学员在学习交流。本报记者 李建斌摄/光明图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只有在对文化的体验和感知中才能建立起来。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耕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用好壮美自然风光、优秀文化遗产、宝贵红色基因,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文旅品牌,以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中坚定文化自信。
1.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这里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截至目前,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高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509处,占全国的75%以上,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上古神话,西侯度、丁村遗址见证着中国境内人类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这里有中华文明早期发源的历史踪迹。据《史记》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山西。考古学家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里有“桐叶封弟”“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有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有“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关公;有群星璀璨的文坛巨擘,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在中华文化史上写下了流芳千古的锦绣文章;有纵横明清五百年、汇通天下的晋商巨贾,平遥古城的日升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为我们记录着晋商历史的辉煌。可以说,山西这一方水土,滋养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文脉。这片黄土地上的历史遗迹,就像一部部历史典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从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而山西,恰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这里穿越到中华文明的深处,我们为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2.利用红色资源传承革命文化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遍布全省的红色资源使这里成为传承革命文化、讲述革命故事的生动课堂。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蕴藏丰富充足的红色资源,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全省现存不同历史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3400多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走进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左权,在王家裕八路军总部、麻田八路军总部,在那简朴的院落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太行烽火点燃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黄河壶口的咆哮激扬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呐喊,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八路军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据统计,我国在1955年到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838位少将共1002位开国将军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奇袭阳明堡”等一系列战斗和战役,不仅在全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生动现场。《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一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也诞生在山西这片革命热土上。
在伟大的抗战斗争中,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根据地人民共同铸就了闻名全国的太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山西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踏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太行、吕梁的山岭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处处革命先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座座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遗迹,启示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可以说,这些以抗日战争为主线的红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是植根于山西人民血脉之中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不仅是我们今天进行“四史”教育,唤起历史记忆和提供教育启迪的生动教材,也是助力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
3.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内生活力
山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熔铸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是全国最早试办初级社的省份和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见证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工业文化遗存,有山西人民凿山治水、推沙造林、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奇迹,也催生了一批以李顺达、申纪兰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以右玉精神等为代表的宝贵精神。
地处太行山腹地平顺县的西沟村,是一个只有200户的小山村,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李顺达和申纪兰。这里也是当年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人以其敢为人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动,让这个贫瘠的山村具有了饱满的文化内涵,为今天我们感悟奋斗精神、体验艰苦奋斗提供了现实场景。在晋西北边陲的右玉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在这个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到0.3%提高到54%以上。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如今的右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党性教育基地,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板。
太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一度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碧波荡漾的汾河污水横流、鱼绝鸟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太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启动“九河治理”工程,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重现了“九水绕城、锦绣太原”的盛景。与此同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也赋予了山西独特的工业文化资源,由煤炭工业老煤矿形成的煤文化景观、以老陈醋和汾酒传承工艺为代表的酿造文化景观、由一大批军工生产旧址形成的军工文化景观,也让山西成为工业文化的博物馆、工业旅游的新地标。行走在山西这块热土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更能感受到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创业艰辛,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奋斗者留下的光辉足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留给山西的文化资源禀赋是山西也是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山西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仅能够为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也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山西贡献。
(作者:邢云文,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