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光
小个子,厚嘴唇,眯眼睛,硕大的额头,有点谢顶的脑袋,一年到头几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白花花的石粉当缀饰,一辆破旧自行车相伴左右,脸上总习惯性地挂着谦恭的微笑,话音很轻,甚至有点讷言,看上去真是普通得有点土的人。
这个人就是我的师傅张爱光。
师傅出生于1959年8月,老家在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他的头衔多得一下子还真数不过来,当然,分量最重、最有本色的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面对扑天盖地的赞誉,师傅显得很淡然,对有些人的过度拔高甚至会生气。有位师弟对他说:“您太厉害了,我这个当徒弟的脸上很有光!”他指着跟前一件大型石雕件反问:“你们得意什么,觉得我有这块石头高吗?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这么多年来,师傅一直都在从艺道路上困厄苦痛中踽踽前行,所以他保持着常人所没有的一种清醒。
1976年,青田石、青田石雕还停留在一些书画著作的夹缝里。师傅高中刚刚毕业,正值青春年少,难能可贵的是他真心喜欢上了石雕,于是他就跟着姨夫高树尧走上求艺之路,高树尧是镇上的石雕老艺人,师傅学会雕刻一些花花草草、牛羊狗猴,以此挣点钱来贴补家用。三年后,他又拜山口镇当时已远近闻名的倪东方为师,成为倪大师的第一代传人。从他拿起雕刀至今走过了40多年,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年逾花甲的长者。
过去青田石雕的生产环境异常简陋落后,从选石、相石、锯石、打坯、雕刻、封蜡、抛光等一系列工序中,需要不断操持锯、凿、锤、刀、钻、锉等原始粗笨的工具,开展石雕创作对体力消耗很大。
炎夏酷暑,石雕作坊里就是一个蒸笼,石头摸上去都是烫手的,刀锯一动,石粉飞扬,顷刻间一脸一身,汗水和着粉尘,油腻腻顺着脖子流到裤腰上。肢体上的碰伤、划伤接连不断,被汗水浸泡,又痒又痛。为了避免中暑,必须时不时从闷热的作坊里跑出去透透气,反正一天下来,浑身没一块干的地方。都说“江南半年夏”,石雕业从事者一年里得在汗水里泡上四五个月。
冬天来了,虽不像北方滴水成冰,但石头和那铁制工具也是透骨凉的。手冻得僵硬,“哐当”一锤子砸下去,石头没破开,虎口却常常被震得鲜血直流。“做镂空”是青田石雕独门工艺,关键处危如累卵,动刀时必须心细如发,几个小时坚持下来,握刀的动作僵住一般,吃饭拿筷子连菜都夹不住。
一年下来,石雕艺人没有闲暇,也顾不上其他,满眼都是石头,两耳噪音,一身粉尘,四肢酸痛。按行业一般规矩,当学徒必须撑得住三年,要学精技艺必须熬得牢十年,师傅一口气挺过了四十年!
在很多人的眼里,师傅就是个“一根筋”的人。40多年里,无论石雕市场如何跌宕起伏,无论面对社会上什么样的诱惑,师傅能够始终初心不改,淡定地拿着一把雕刀雕琢自己的生活。
刚入行的时候,师傅朴素地觉得,青田石是得天独厚的,能让自己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坚信会带来无限的希望,所以他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呕心沥血为之付出。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1994年,在师傅从艺第个十八年头的时候,他迎来了一个重大喜讯——作品《萝卜》技压群芳,斩获首届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工艺品展评一等奖,这对在艺术夹缝里匍匐了整个青春的师傅来说,极大地增强了他继续在石雕创作上奋力探索的自信和决心。他从此一发不可收,佳作纷呈,声名鹊起,登堂入室。
1995年7月,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8年,在重达150公斤的鸡血石上创作的《五百罗汉》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折桂;1999年,《五谷丰登》代表浙江省选送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0年,《空山鸟语》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会上勇夺金奖;2001年,《秋色可餐》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日照春江》《映山红》双双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日照春江》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列为珍品收藏……
师傅生在农民家庭,他继承了祖辈勤劳善良、忠厚老实、刚毅执着的优秀品质,做事脚踏实地,碰到困难越挫越勇。自己当学徒时,为学习石雕创作倾注全部的体力和心力。当师傅带徒弟了,即使是工艺美术大师,他也特别重视身传言教,事必亲躬,操刀不辍。
师傅的雕刀之下点石成金,雕出了青田历史沿革变迁的动人故事,雕出了诗画岁月和极具烟火气的生活,雕出了一番至理人生感悟,更是雕出了一辈匠人身上那锲而不舍、虔诚细腻、刻苦坚忍、忘我奉献的精气神!
师傅勤奋、刻苦、坚韧,是他走向成功的必然原因。但仅靠这些显然是不够的,离开天赋和智慧,就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捕捉艺术内涵的能力。师傅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体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展现出深厚的美学功底。
青田石雕的传统风格是以写实为主(印章除外),俏色、俏形、镂空是青田石雕的典型特征,由于师承不同,石雕界自然形成了各种流派,如人物派、动物派、山水花草派等,各具特点特色。
过去,大家在创作上习惯按照“按图索骥、题材主导”的模式,也就是想创作什么就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石头。师傅认为这是石雕创作上的樊篱,它至少造成三大恶果:一是限制了技艺创新;二是浪费了宝贵的石料资源;三是无法实现与时俱进。所以,应该到了打破它的时候!
而触动师傅的是这样一件事,师傅有一次让一个师弟去买块做荷叶的石头,徒弟去了大半天也没有回来,师傅不放心赶到售卖石头的地方,发现师弟还在石头堆满头大汗拼命翻找。师傅说:“这么多石头,你很快就可以挑到一块的!”师弟说:“这些都不适宜做荷叶呀!”这让师傅陷入了沉思,徒弟来之前脑子里先画好了一张荷叶的模样,然后他就去找自认为长的像荷叶的石头,老天爷能真的把那块石头正好放在这一大堆里吗?没有那一块,这一大堆在徒弟眼里都是废料。如果这堆石料没有人挑去做其他题材呢?难道剩下的就和过去一样,锯成篆刻练习章,或者当成废料打石粉?
师傅爱石惜石,面对现状,他觉得有责任率先作出改变。于是他在石雕界广泛呼吁爱石惜石,并提出要把“主题先行”变成“主题随石”,即把“带着主题找石头”变成“看石头提炼主题”。
写实作品绝大多数是静物写生,它本应产生于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艺术临摹,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心理素质、道法规范是它的根基。然而,青田石雕表现当下时代发展主题的作品相当有限。
师傅决心让传统创作吸收新的营养,使作品有勇气从单纯的写实当中走出来,尽可以多体现写意风格,推动石雕工艺加快继承和发展步伐,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他积极倡导鼓励大家参加技艺培训,争取赴艺术学院学习深造、开阔视野,丰富提升艺术想象力,培养更多的“异想天开”。
通过几年的努力,“主题随石”创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表现的题材更加广泛:金戈铁马、樵夫炊烟、渔歌唱晚……石雕创作呈现出妙趣横生的喜人景象。
师傅在创新上有了更多自信,进而开始对镂空这一传统技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曾做过几次试验,先将原石称重,作品完成后再过秤,发现重量锐减了30%,有的竟高达60%。不少宝贵的石材变成了粉尘冲入下水道,并且雕刻过度的作品细微之处极易破损,在雕刻进还非常费时费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师傅觉得要推陈出新,必须要有好点子、新点子。于是,他在石雕界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胆地提出了“非雕”理念,师傅所谓“非雕”,并不是对原石不动刀,而是在作品构图中,把大部分原石纳入作品的有机整体,根据需要进行局部浅雕,将自然美和人为美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质感。他之所以推崇“非雕”,就是对传统创作中的大雕大镂现象说“不”。师傅以自己被中国艺术馆珍宝馆收藏的作品《日照春江》为例演示传播这一理念,使“非雕”技法逐步得到广泛推广。
师傅做事低调,不贪图生活享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石雕事业那份敬畏和严谨,这从他“坐飞机千里追小鸟”的故事就看得出来。
有一次,他要在北京举办作品展,十几件作品交给徒弟提前护送赴京。装箱前他对一件大型作品上的小鸟翅膀作了3厘米的线条修改,按工序修改后要先封蜡后抛光,因为赶时间,徒弟们封蜡后未抛光就直接装箱送往温州机场。事后师傅询问:“抛光了吗?”徒弟据实回答:“修面太小了,外行人细看也看不出来的。”“不行,马上去机场!”当他风风火火赶到机场时,作品搭乘的飞机已经起飞,他紧接着买了下个班次的机票,直飞北京去处理作品后续抛光问题。有人问,为这小鸟身上两三厘米的一条羽纹,你花了三天时间和几千元的路费,值吗?他说这是艺人应有的态度,是做人应该保持的品质!
师傅对待学艺问题极为严苛,“断刀教徒”就是一个例子。那一年,师傅教刚入门一年的徒弟学磨雕刀,按要求应磨成斜面。他先独立地示范了一遍,又仔细地手把手教了两遍。但徒弟上手后,最终磨成了凸圆,屡次纠正后仍改不了。钨钢刀又硬又脆,本来不长的刀头眼看都快磨完了,还是老样子。“子不学,断机杼”,师傅急了一把夺过雕刀,插在石缝里一摁刀头断为两截,徒弟吓得愣了一会儿说:“老师我今天一定学会!”经此小插曲,徒弟竟很快磨出了合格的雕刀。
师傅对待徒弟又有“严慈相济”的一面。他收徒约法三章,有“三训三不训”之说。“三训”即训“干活不认真”,态度决定一切;训“同事不团结”,兄弟齐心其力断金;训“有困难不汇报”,有难处不讲是不信赖师傅。“三不训”即“临下班前不训”,批评不一定都对,不能让徒弟带着委屈吃饭;“自己情绪不好不训”,坏情绪会传染,影响创作思考;“不知情不训”,不知者无过,打你等于打我。这些虽不成文,但贯彻执行很严格,徒弟都能遵从理解,就在于师傅能够做到“以慈养严”吧。
在生活上,师傅爱徒如子。徒弟或家属生了病,他都亲自帮忙联系医院和医生。有一次师傅在外地,从师母的电话中得知有个徒弟的妻子生了病,他一边打电话联系医院找医生,另一边让师母送钱派车将病人迅速送医院,他从外地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医院去探望。
1998年以来,师傅陆续授徒200余人,徒弟不仅要学习精湛的雕刻技艺,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有“学艺先学做人,做人善为大”“谁流的汗多,谁收的庄稼多”“你不放弃,就没人能夺走你的饭碗,没谁能阻挡你成功”。师傅非常重视徒弟成长,勇于摒弃门户之见,毫无保留手把手传授技艺,鞭策徒弟把技艺学精学全,支持大家博采众长,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争取到高等院校进修的机会。目前,徒弟中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市级大师6人、中级工艺美术师30多人,助师40多人、工艺美术员100多人。他很有计划地培养徒弟入团、入党、入工会,鼓励大家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的徒弟有的被评为劳模,有的被选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
2015年,师傅斥资300多万购置500平方馆舍,专门用于青田石雕技艺的研究、传承、教育和培训,并组织开展书法、篆刻交流培训,让石雕技艺与更多艺术门类产生交流和碰撞。2001年以来,师傅经常组织中青年艺术家选送作品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进行展销和交流,为扩大青田石雕影响力、增添行业活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全县已有500多家石雕企业,石雕行业现已成为青田快速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
师傅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多年来,他先后向造桥、修路、教育等公益事业捐助人民币200多万元,积极牵头组织华侨、石雕艺人等社会人士为山口镇中小学校进行捐资助学,筹集330多万元成立“侨石基金”,其中个人捐助50多万元;他主持成立县“爱心助学”联合会并担任会长,自2008年以来,累计筹措助学资金800多万元,共结对帮扶40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作为青田山口石雕行业协会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师傅也是一位老党员,总是身体力行衷心拥护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包括筹建山口镇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参与开展全县的“五水共治”,不遗余力地为侨乡青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就是与我一起学习工作生活了17年的师傅张爱光。(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