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太行龙湖

2020-11-13 09:30:17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白露

清晨,朝阳金灿灿的光辉在山后喷薄而出,红艳艳的朝霞漫于天际、倒映于龙湖,湖面水汽不断升腾,与轻纱般的晨雾相融,仿佛置身仙境。日出中天,登山远眺,龙湖碧浪翻滚、烟波浩渺。黄昏,一抹夕阳隐去,湖面归于平静,独坐湖岸,月出暮云,岸边渔灯星星点点,夜间垂钓的人们搭着帐篷、点燃野火,品尝着从湖中取来的美食。几声橹桨、几声蛙鸣、几声鱼跃,夜风吹来湿漉漉的清新,那一湖清泓,荡涤心灵。

昂车关,刀兵相见的古战场,晋中、上党之间的雄关锁钥、咽喉要地。上世纪50年代,一道雄伟的拦河大坝横于关河隘口,从此,乱石崩云的千山万壑之间烟波浩渺、天开水阔,水势因山势而变化,头探武乡,尾摆榆社,一条巨大的青龙盘潜在峰峦跌宕的太行群山之间。

冬日,群山肃立,湖水结冰,白茫茫一层,湖面冰雪反射出银光。某个黎明,一架客机飞翔在龙湖上空,客机内,一位客人靠窗而坐,俯瞰大地,独到的艺术视觉让他发现了身披银光的龙湖,角度适当,光线恰好,迅速按下相机快门,一张银光闪闪、遒劲有力的龙图腾顿时在几千米高空定格。太行龙湖之名从此证据确凿、名副其实!看,巨龙抬头挺胸,躯干曲张有力、张牙舞爪,惟妙惟肖,形似神更似。湖水被寒风漾起的轻波在冬夜骤冻,一列列,一层层,不正是披于龙身的鳞甲吗?

这里最容易先让人感觉到春天早早地到来。岸边的山坡上融化完一年中最后一场雪,在龙湖边就能闻到草芽破土的气息。湖面刚开始解冻,暖暖的春风里,山桃花探出水面,柳丝儿蘸在水中,湖面野鸭戏水,倒映着花的淡粉、树的嫩绿和蓝天白云。渐渐地,垂钓的人们多了起来,岸边高大的树木渐渐茂盛青绿,夹裹着通往湖边的林荫道,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成群的鸟儿在两岸青山与湖水间上下翻飞,展现出优美的姿态,自由、欢快地鸣叫、嬉闹、觅食。避开烈日,在林荫下席地而坐,观龙湖的千万姿态。静时,显湖水之韵;风来,出江河之势;雨过,染大海之色。多雨的秋季,雨水敲打着岸边树木凋零的红叶,在腻腻的湖水上点出朵朵涟漪,比起深巷油纸伞的江南烟雨,龙湖少了些阴柔婉约、多了些明秀清朗,经历了几场秋雨的洗礼,龙湖更显得纯、净、亮、明。须晴日,天高云淡,红叶纷飞。秋色正好,乘坐舟船行驶于浩浩渺渺的龙湖之上,空山中,瑟瑟秋风迎面吹来;舟行处,无数峰峦天水之间。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湖之形成,源于天时、汇于地利、合于人和。1958年,武乡动用全县男女劳力齐上阵,在关河口修筑大坝,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武乡儿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男劳力完全用担、挑、抬、搬等原始的体力方式,女劳力则在工地上为他们做饭,搞好后勤。历经近3年时间,1960年9月,父辈们用力量和智慧筑起的大坝,拦出一条龙形之湖,盘潜在太行群山之间。龙湖形成,功在千秋,利在子孙,至今60年,她不仅让全县人民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奉献给了老区人民取之不尽的财富,更是一道时刻守护武乡人民生命的脊梁。一位古稀老人站在龙湖边,凝望明镜般的湖水,当年在尘土飞扬中担土筑坝的劳动场景在脑海中浮现,修筑大坝的人们现在有的已经老去、有的已经离世,桑田化作沧海的时境变迁,让老人忍不住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如今,风景旖旎的龙湖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建起了内容丰富的绿色休闲生态园,有生态绿化、水上运动、景观游览、科教文化、健身娱乐等项目,湖边度假村、农家乐沐浴着湖光山色、迎接着四方宾客,明艳的湖面船只穿梭、游人如织,湖中鲤鱼、草鱼、鲢鱼、鲶鱼、鲳鱼、甲鱼等各种活蹦乱跳的水产动物,引来八方垂钓者。人们在水中钓鱼、在石缝中捉虾、在湖边摸蟹、在岸上烹食,甚是悠然自得。

2011年,视觉盛宴《太行山》大型实景剧开始在龙湖的“龙头”处上演。每当夜幕降临,灯光和舞美的绚丽色彩,逼真的场景还原,破旧的窑洞、村庄、石碾,英武的八路军、哇哇乱叫的鬼子、逃难的百姓、嘶鸣的战马、挥舞的战刀……硝烟弥漫,枪炮声大作,使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时而血染迎亲路,时而母亲送子上战场,时而夜空深邃,时而星火燎原,红星杨下,军民鱼水情深;太行山上,红旗迎风飘荡。万众瞩目的期待中,一轮朝阳喷薄东方,歌曲《太行山上》响彻龙湖上空,顿觉心潮澎湃、神情激昂,是莫大的感动,是无声的信仰!

龙湖之水,流淌在武乡这片红色热土上,《太行山》大型实景剧,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为脚下的巨龙起到点睛之笔,赋予了龙湖新的时代精神。夜风吹来,湖水轻抚岸石,心随湖水荡漾。美丽的龙湖,说不尽的故事、诉不尽的留恋、赏不够的胜景,就像倒映水中的月亮和夜空,那样清澈、那样迷人。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