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聚焦‘六新’突破,全面实施‘特’‘优’战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11月5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振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坚持稳定粮食生猪生产
鞠振说:“今年以来,我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一是稳粮食,二是稳生猪。”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要求,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农业保险等各项补贴政策,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夏粮喜获丰收,总产达236.8万吨,增长4%,亩产294.3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生猪生产恢复扶持政策,加快养殖场户扩能增养,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有力推动生猪生产恢复,全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14个。截至9月底,生猪存栏达529万头,同比增长22%。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34万吨,同比增长6.8%,果菜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说起山西省现代农业的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鞠振表示,这都得益于山西省全面实施“特”“优”战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高位推进三大省级战略、聚力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全力发展山西药茶、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强化“六新”驱动。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省实施“特”“优”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把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把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运城果业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立足特色产业布局,构建“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和“东药材西干果”商贸平台,辐射带动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围绕酿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中医药品等十品,依托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品牌引领,聚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先后成立药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药茶产业联盟等,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设立药茶学院,启动13个药茶原料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全省药茶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80多家,产品500多款,全年产值预计可达4亿元以上,山西药茶品牌价值逐步显现。坚持“北上”京津冀,“东进”长三角,“南下”粤港澳,大力实施“农产品走出去、大企业引进来”策略。
围绕“六新”抓项目、建生态、抓双创、定标准,起草《全省“三农”领域推进“六新”实施方案》,切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六新”驱动转变,实现直道加速、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改革为“三农”发展增活力
谈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鞠振表示,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完善“三农”制度和政策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目前,山西省已经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在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清查核资、身份确认,折股量化,盘活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省集体经济组织折股量化完成率99.5%,登记赋码完成率94.6%,证书发放率92.5%,农民累计分红5.2亿元。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民住房权益,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指导清徐、平遥、泽州3个县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率先颁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指南》地方标准,成功打造“翼城模式”“吉县模式”“屯留模式”等全国典型案例。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推进农民技能全覆盖,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知识输出。全年培训颁证5万人,其中中高级技能农民占比达50%以上,直播带货新农人3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