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在课堂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2020-11-05 14:47:09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孙颖杰

为充分发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打造鲜明办学特色,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年来坚持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教改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堂上,学生们开始上地方传统文化课程

晋中师专“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教改项目发端于山西省原太谷师范学校和太行师范学校对《晋商文化》《太行革命斗争史》等课程的研发。10余年来,该项目已开发山西民间陶艺、漆艺(平遥推光漆)、晋商文化、山西民俗、太行革命斗争史、珠心算、形意拳、山西民歌左权小花戏、太谷秧歌等10余门地方优秀文化课程,编写了课程标准,并正式列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晋商文化是山西省独有的优秀地方文化,学校地处晋商故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早在2005年,《晋商文化》课程就以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走进了该校课堂,现在,这门课程已成为该校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人文类选修课,同时还是学校课程思政——“讲好山西故事”的指定课程。

珠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珠心算即是基于珠算的一门新型学科。晋中师专数学系将珠心算引进课堂,2014年聘请山西财经大学王令九教授为珠心算兼职老师,当年7月,正式开设珠算与珠心算课程,成立珠心算教学团队和教研组。“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系中开设珠算、珠心算课程,培养小学珠心算教师。师范院校开设珠算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当年,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肯定。

几年来,该校选派教师到当地小学定点定时进行实践教学、在学校多个专业开设课程、编写《珠算与珠心算》一书、在全国珠算珠心算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珠心算》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该校数理科学系主任王月爱介绍说,目前学校已培养珠心算师资近3000名,其中有1500余名毕业生就职于全省各种教育机构,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

传习所里,所有学生都可体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在晋中师专“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项目中,有的地方优秀文化还获批成为学校专业,成为高水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民间陶艺进课堂,最初是以课程、社团、工作坊的形式。2017年,该校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我省唯一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2018年9月,该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拥有优质的教学团队——2名国家级大师、3名陶艺专业省级学术带头人和13名工艺美术大师,专业实训室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同时拥有全省一流的专业设备和展厅,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该校美术系主任孙瑞忠表示。

“学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专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珐华琉璃的传承与创新。”孙瑞忠介绍说,该专业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珐华琉璃大师工作室、欧阳宁明彩塑大师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专业面向全校学生,成立了规模和形式灵活多样的珐华琉璃彩塑教育项目传习所,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并辐射带动当地的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基于传承项目的珐华琉璃彩塑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目前已成为全省陶瓷教育机构以及各高校陶艺教育的骨干力量。

除了陶艺实训室,该校还陆续建成了梁中秀大师漆艺工作室、晋作家具木艺传习所等,越来越多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课后课余,地方优秀文化为学生们筑起文化自信的基石

近年来,晋中师专还陆续建成了晋中文物陈列馆、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艺术馆、郭齐文诗书画艺术陈列室、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资料室等地方优秀文化展馆(室)。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艺术馆于2012年5月20日落户学校,是全省第一个高校校园教育专题陈列馆。

皇甫束玉,晋中左权人,新中国文化教育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代教育活动家、教材出版家、诗人、民间文艺家和戏剧家。怀揣对家乡教育发展的关注,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手稿、图书、书画、历史资料等无偿捐赠给了晋中师专。为了促进对皇甫束玉的研究,以及对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该校成立了“皇甫束玉研究”组织领导机构,以艺术馆馆藏资料为依托,全力书写好“保护、传承、学习、研究”四篇文章。

除此之外,该校还成立了星光剧社、形意拳、剪纸艺术、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等学生社团,“晋师文创”微拍堂上线,还开拓了“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新领域。师生漆画、陶艺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省、市大奖,特别是小花戏歌舞剧《樱桃树》、舞台剧《国家事权》等,还走出校园,登上了社会大舞台。其中,《樱桃树》以原汁原味的左权开花调、小花戏的形式讴歌伟大的太行精神,首演即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之后还深入革命老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红色旅游景区等进行了巡演。

“‘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让千百万学子系统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地方优秀文化,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是一种高效而意义深远的传承创新方式。该项目强壮了师生文化基因,普遍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更打造了学校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润喜表示。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