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十三五”成就巡礼】著生态文章 绘美丽山西

2020-10-23 10:43:27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张丽媛

原标题:从“增绿量”到“增颜值” 从“护根基”到“强保护” 从“护生态”到“谋致富” 【“十三五”成就巡礼】著生态文章 绘美丽山西

深秋时节,太行吕梁,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引领,以“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统筹施策——打造绿色生态版图

时值深秋,右玉的黄沙洼,一棵棵杨树迎风挺立,一株株樟子松碧绿青翠,一片片沙棘果艳红可爱。

“有了这些树,我们现在可美了,再也不是过的以前那种日子了。”10月19日,记者见到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花时,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正在林子里巡查,她告诉记者:“特别是这五年,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沙洼生态越来越好,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在林子里走走看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眼下又到了森林防火期,管林护林就更重要了。”

多年来,右玉县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林木绿化率增至56%,成为塞上绿洲。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更是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些年,在三晋大地,绿色在不断铺展。与右玉千里相望的平陆,黄河北岸的南候沟荒山上,龙柏、花椒迎风而立。一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在我省持续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的同时,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和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区“四大区域”为重点,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着力扩展绿色版图。全省实施营造林2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20.5%增长到2019年的23.18%。绿色正成为全省最靓丽的底色。

“哗啦哗啦……”太原市上兰村西南,从汾河峡谷出山口奔涌而出的汾河水,随着河道蜿蜒而下,与两岸秋色融汇成一幅山水画卷。村民王有寿说:“这几年,汾河水大了,也清了,村里废弃的井里也有了水,城里人都喜欢到我们这里来游玩,我们上兰村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特别是将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标志性工程加以推进,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探索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

如今,我省已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今年前8月,全省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基本实现“水质好起来”。

“增绿量”到“增颜值”,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正在形成。

夯实根基——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宽阔的水面清亮如镜,两岸的芦苇随风飘摇。“看,鱼跳起来了,这里的景色真美!”10月20日,在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内,市民谭睿手中的相机一刻不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生态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成色更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今年8月,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82.1%,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成绩。

同时,我省不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在全国率先制定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等,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提升生态保护成效。

如今,我省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关停了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焦化厂、洗煤厂,植树57万亩后,黑鹳、金雕、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来这里安家。”静乐县林业局局长张玉堂介绍。

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92.72亿m3,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育土壤12829.40万吨,全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2019年生态效益价值总量为1162.04亿元。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为此,我省在黄河流域重点布局林草工程,黄河流域86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的不足20%上升到2018年底的24.44%,在流域内生态最为脆弱、迫切需要绿化的地区构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同时,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年向黄河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

一条条进山路淹没在林海和沟壑中,一坡坡林木与云雾一起印染着生态美的画卷。“强有力的保护,让我们的大山越来越迷人。”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皋落林场原土坪管护站站长安槐岳感叹。

“护根基”到“强保护”,在北部防风固沙区、中部水土保持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生态脆弱的地区构建起一道道绿色生态防护屏障。

全盘布局——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这是黄河鲤鱼,你点的菜齐了。”今年“十一”黄金周,清涧街道龙门村原耀红夫妻俩的小吃店游客不断。“以前人们来咱龙门,在河边逛逛就回去了。现在,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游人多了,生意也好做,我这小店月均收入上万元。”

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告诉记者,这些年,当地通过植树造林、管护监督,龙门村借力湿地公园、绿色走廊等生态资源发展景区经济,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年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以前只懂得在山上刨食,可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现在大家在山上种树,不仅地好了,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如今,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高金有夫妇每年在造林合作社的劳务收入有2万多元。临县在脱贫攻坚中充分运用造林合作社的动能,采取退耕还林等手段,发展生态经济效益。

“十三五”期间,我省启动实施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筹集资金89.71亿元;联动实施造林绿化务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业产业增收生态扶贫“五大项目”,惠及52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0亿多元。全省组建扶贫造林合作社3378个,13.7万贫困社员获取劳务收入11.25亿元;实施退耕还林436.5万亩,16.6万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3.08万名贫困护林员,人均管护收益7000元;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惠及35.3万贫困人口。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省落实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机制改革,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鼓励引导农民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财政补助资金等入股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从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并在长治、晋城2市启动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在中阳、临县和左权等5县启动经济林保险试点,有效盘活资源资产,激发兴林富民活力。

同时,作为资源型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丰峪煤业的北山公园早已看不到黑色矸石山的影子。现在这里还发展了养殖项目,实施“生态种植”,形成生态循环,截至目前实现经济效益31.5万元。

“护生态”到“谋致富”,生态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生态收益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