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村,看上去不像一个村庄。洒水车在街道上歌唱,街心公园有音乐荡漾,工厂区机器隆隆作响,大小车辆穿梭来往,村里还有文化广场、剧院、医院、展览馆、老年公寓……目光触及之处,皆是现代化城市手笔。
几十年来,河津市龙门村以党建为统领,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组合拳,稳扎稳打,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村里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村级治理有效,龙门人正在用勤劳和智慧演绎一个现实版鱼跃龙门的新传奇。
坚持党建引领
集体经济红红火火
龙门村位于黄河岸边,明清时曾是重要渡口,一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靠着码头,龙门村曾经很是繁荣兴盛。”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看着一幅民国初期古龙门的全景照片感叹道。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龙门村地位开始下降,村子也成了无资源、无地利的传统农村。至今,原贵生仍清楚记得刚上任时村集体经济衰败没有收入的窘迫日子。
北靠荒山南靠滩,西临黄河没有川。村里3800多口人,靠着年产2.5万吨的焦炉和1179亩庄稼地何时才能富起来。
有经商经验的原贵生开始谋划引进企业,靠在村里发展建材等集体企业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原贵生还鼓励村民按个人能力投钱到企业入股,每年享受分红。
掌舵龙门20多年,原贵生带着村民一路披荆斩棘,从单一粗放型企业,到如今的煤焦化、精细炭黑、发电、建材、铁路发运、房地产、旅游七大支柱产业。除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和个体经济外,还新增加了混合经济模式,从原来的“四轮驱动”转为“多轮驱动”,2019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利润2.15亿元,村集体资产积累16亿元,村民纯收入突破3万元。曾经一度靠河滩地讨活法的龙门村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工业的嬗变,已发展成为生态优美、共同富裕的“全国文明村”。
龙门村每年投资项目多如何决策,“多轮驱动”繁琐如何协调同步……这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原贵生早给出了答案。
“党组织建设好了,各种矛盾自然就能处理好。”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掌舵人原贵生为龙门村这艘航船选的压舱石。
“我们龙门村一直执行的就是‘四议两公开’,清楚、明白、直观,不仅杜绝了‘一言堂’现象,更减少了大事的决策失误。”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一语道出了村里产业顺风顺水的真谛。
原来,在发展初期,原贵生就定了一条规矩: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在龙门村做任何事,让民知情是首要的环节,所有的党务、村务、财务、厂务全部在电视上公开向村民交账。”作为龙门村宣传委员并负责“电视节目”拍摄的原建发颇有感触。
做好民生文章
幸福生活甜甜蜜蜜
每个月的8日,都是龙门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节日,到了这一天,大家便会三三两两相跟着去村委会领养老补助。在村委会门口,74岁的侯青叶捏着到手的500元钱,脸上尽是自豪的笑容:“养老医疗保险全部由集体缴,村民住院看病在国家城乡居民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剩余部分由村集体全部报销,逢年过节还有福利,老年人的钱根本就花不完!”
龙门村有座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型拱门,跨度达80多米,上面镌刻着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活了一辈子,侯青叶老人从未见过鲤鱼跃龙门,但龙门村的“跃龙门”却是亲身感受。
在龙门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用村民的话讲“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龙门村分红,由来已久。每年1月10日,是龙门村人最为开心的日子。这一天,龙门村会把年终人口分红发放到村民手中。2019年村集体为村民年终人口分红每人4100元,合计金额1600余万元;自1996年以来,龙门村连续24年累计分红达11299.1万元,村民人均分红3.25万元,分红数额从1996年的每人300元增长到2019年每人4100元。
“今年村里承诺,年终人口分红会增至5100元嘞!”集团电力经理李佩峰虽不是龙门村人,却也享受着和村里人一样的待遇。“进了龙门村,就是龙门人。这里的人不欺生,只要你连续工作10年以上就是‘荣誉村民’,就能享受村民同等待遇,包括分房、分红。”这是龙门村人丁兴旺的又一法宝。
如今,走进村子,一个千米长、近百米宽的街心花园,绿树、草坪、雕塑、楼台、亭阁、喷泉、假山错落有致。花园两边一线排开32栋美丽楼房,本村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共1600多户全部入住,实现水、电、暖、煤气、热水、宽带、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八通”,龙门客栈、文化中心、展览馆、民俗馆、党建馆、图书馆等一应俱全。
培育核心价值
群众心里亮亮堂堂
集体有了钱,龙门村人在物质上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精神方面,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不但要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原贵生对龙门村小康的要求,有着更高的标准。
随着龙门村的图书馆、警示教育馆、民俗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纷纷落成,黄河景观区和禹门口公园也修缮一新。“硬件”有了,“软件”也得跟上,评文明户、订村规民约、开展讲座,每逢春节、“三八”“五一”“五四”“重阳”等节日,村民都要自编自导组织文艺活动、开展各种竞赛……随之,龙门村的新风尚、新风气、新理念正在不断树立。
“在龙门村,党建不是一种形式、一句口号,而是紧紧与老百姓的生活相连。”原贵生说。
每天晨曦初露,村民还在梦中时,一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清扫马路的队伍便会出现在龙门大街,他们以地为琴,挥舞扫帚,奏响悦耳音符。
“作为一名党员,能为大家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是应该的。”侯青叶言语从来都是朴实无华,和侯青叶“并肩作战”的还有65岁的宜金枝、74岁的卫青娥……被龙门村人亲切地称为“八朵金花”。
在“八朵金花”经年累月的影响下,龙门村的街正演变成为村民追求精神高境界的舞台,他们当中有党员,还有青年积极分子、老年协会成员、普通妇女,大家挥动着扫帚,扫走灰尘。
除了义务扫街,还有植树造林、修剪树木……村里处处流淌着这100多名义务劳动大军辛勤的汗水。
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正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行动,使得“积极为公、文明和谐”的风气在龙门村蔚然成风。
编后
传说中,东海鲤鱼逆流而上,奋起跃过龙门,化鱼为龙,从平庸到显耀。在神话和现实的交相辉映下,龙门人坚持党建引领,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演绎出新版鲤鱼跳龙门。今天的“龙门”二字愈发响亮,它已不仅仅是个村名,更是理想、是追求、是一种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