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趋势更加明显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改善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复苏、支持稳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加快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抓紧完善数据包括确权、共享、流通、交易及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更有效的流通
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网信办将围绕进一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和数字经济双循环,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性数字营商环境,惩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当前一些平台经济中的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个人信息
近几年,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国家网信办日前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披露,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指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与小程序网络零售加速发展,成为互联网流量新入口;数字化“双创”步伐提速,112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孵化创新企业1.3万余家,创建品牌2.5万余个,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4.4万亿元;农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总体应用比例超过8%。
“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数字中国建设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趋势更加明显。”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指出,近三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信息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
杨小伟强调,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网信办将围绕进一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和数字经济双循环,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性数字营商环境,惩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当前一些平台经济中的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的各种权益。
数字经济异军突起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此时,网络信息技术大显身手,大数据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学,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宅经济”等无接触经济蓬勃发展,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基本经济活动和物资供应,有力对冲了疫情给经济社会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数字经济时刻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工作,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沈竹林指出,为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发布“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方案,联合近150家单位推出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出台500多项帮扶举措,其中有300多项减免费服务涉及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转型纾困。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改善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复苏、支持稳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沈竹林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发展15大新业态新模式,出台19方面的政策举措,通过一些“放管服”的改革、包容审慎的监管,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生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近1/4。沈竹林说:“这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在激发消费潜力、培育壮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数字经济的拉动效应。”
如何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的潜力,沈竹林认为,要加快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抓紧完善数据包括确权、共享、流通、交易及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更有效的流通。
同时,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鼓励试验区大胆先行先试,在包括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新业态培育、促进要素流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带动更多地区实现数字化转型。
沈竹林强调:“要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加快布局一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节点和重点区域集群,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深化数据的创新应用,实现支撑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成本高
复合型人才较缺乏
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疫情冲击下,不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一些地方立足数字经济优势,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帮助中小微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福建建设金融服务云平台,通过“金融+科技+数据+政策”有机融合,汇聚电力、税务、商务等17个部门近4400项涉企数据,破解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服务万企云上融资。
截至目前,金融服务云平台已累计帮助7100多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300亿元。疫情期间,平台用户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注册用户数增长超20倍,解决融资需求超过2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还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为企业提供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数字化生产等服务;建设“政企直通车”和“惠企政策掌上知”等服务平台,打通政策信息传递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中小微企业获取政策信息更加快捷。及时汇聚电力、电信、税务等14个部门的167个监测数据,精准掌握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为精准帮扶企业提供依据。
不过,部分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时还面临不少难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透露,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底层设备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普及,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企业研发生产环节相较于管理环节而言,数字化程度滞后。
数字化成本高和人才短板,也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点。谢少锋坦言:“中小企业的人才短板明显,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急需横跨多领域、学习能力强的专业数字化人才。”
谢少锋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用上云方式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四个一批”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广泛征集推广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和优秀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总结推介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中小企业的实践案例,示范推广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组织创新中国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端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供需对接,推广各种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利用“企业微课”等线上平台,开展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培训。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鼓励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推动中小企业自主选择对接使用,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等率先通过数字化赋能成为标杆。同时,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鼓励各地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推动广大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两化融合加速发展
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快车道,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走深向实。”谢少锋说,抗疫期间,部分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配置资源、柔性转产、稳链固链,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目前,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70个,连接的工业设备数量达到4000多万台(套),服务的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工业App数量超过25万个。”
与此同时,融合发展带动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壮大。今年1月至7月,在疫情影响下,软件业务的收入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8.6%,软件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进一步凸显。
“此外,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谢少锋指出,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快普及。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了63%,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84.2%。
对于如何推动两化融合迈向更高水平,谢少锋强调,要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坚持以标准为引领,加强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推广,通过企业贯标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化应用和快速推广。
“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谢少锋说,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特色型平台和专业化平台,加快流水线生产方式向网络化制造方式转变,将供应链向供应网络转变。持续培育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坚持试点带动、示范引领、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业电子商务、共享制造、零工经济等加快发展。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作出了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杨小伟说,对内,要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性数字营商环境,惩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当前一些平台经济中的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的各种权益;对外,要共同完善数字治理规则,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确保数据的安全有序利用。
杨小伟强调,我国作为数字经济的大国,要打造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数字营商环境,要规划好在数字经济上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