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血战沙场,
革命精神红色故事,
来自太行山的文物之旅,
首次揭秘抗战经典战役、决胜瞬间,百余件红色文物集中亮相。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
《红色守望》系列微剧,为您深度揭秘八路军战斗档案,
用声音还原昨天,用信仰指引未来。
主持人王萍: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欢迎收听系列微剧《红色守望》我是主编王萍,今天带您继续回望《沁源围困战》。
“背粮怕走沁河滩”“过了圣佛岭,进入鬼门关”日伪军为啥这么心虚?当然是被打怕了,被围困苦了。在围困战期间,日伪军甚至到了要杀马充饥的程度。从概念上讲,围困战是指对固守要点之敌,运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攻势的手段,为歼灭守敌和夺取要点创造条件的作战方法。而“沁源围困战”正是八路军游击战法对围困战的经典运用,突入沁源的日伪军被分散、被孤立、被消耗。真正体现了军民联合,抗日持久战的巨大威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文化学者姜惠源姜老师的讲述。
文化学者姜惠源:
根据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区司令部的总体部署,太岳区军民对沁源发起了围困战。第一就是成立了围困指挥部,另外组织了三个围困集团。第一个是由25团抽调一个营和安泽的游击队,负责切断安泽到沁源的交通补给线。第二个由38团抽调一个营和沁源的游击大队组成第二个围困集团,负责对撤出沁源县城及周围据点老百姓的安全保护和解救被日军抓入据点的老百姓。第三个是由59团抽调一个营和洪赵大队以及其他的游击队组成第三个围困集团,负责在沁县到沁源,这个二沁大道上的交口到沁县监视沁源的日军,阻击沁县出援沁源的日军,阻断交口到沁源这一带的交通补给线,而且还根据作战的区域成立了18个游击集团,每一个游击集团45个人。
第二,太岳区党委动员日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全部撤出,实行空室清野,把所有的粮食全部藏起来,把水井填没了,全部撤到深山老林里。使日军占领的据点周围十里范围内没有一个人,使日军的交通线五里范围内没有一个人,制造了一个无人区。
第三,切断补给线。25团的一个营和安泽大队,在安沁大道上最险要的两处黑虎岭和走马岭,切断了日军的弹药补给线。并且在冬天的时候,在黑虎岭和走马岭这两个最显要的地方泼上水,结成冰,等日军的运输队过来的时候,游击队和八路军立即出击,惊慌的日军就纷纷摔到沟里。
另外,在二沁大道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民兵在日军必经的补给线上埋了很多的地雷,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地雷战中间,民兵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说,日军为了避免挨雷炸,所以他要求老百姓走在他们日军的前面,首先去趟雷,咱们民兵就发明了一种叫“踏拉雷”,前面的人踏到,后面的雷响,这样,前面的老百姓踏响了,后边的雷炸日军。第二种,日军经常在地雷爆炸的时候躲到旁边的沟里。根据这个情况,民兵们发明了“连踏雷”,踏响了路上的雷,躲到沟里的时候,沟里的雷就会炸。日军吃尽苦头以后,发明了一种地雷探测器。地雷探测器一探到地雷,日军就会先把地雷刨了,然后再过去。根据这种情况,民兵发明了“雷上雷”,当它探测到地雷的时候,地雷的下面还有一颗地雷,一拿上面的地雷,下面的地雷和上面的地雷就会一块炸,这样就使日军吃尽了地雷的苦头。从交口到沁源县城仅仅四十华里的路,日军的运粮队要走一整天。当时的日伪军就编了一个顺口溜,就叫“送粮怕进鬼门关,背粮怕走沁河滩。”路上有一个地名叫圣佛岭,说“过了圣佛岭,进入鬼门关,若是死不了,赛过活神仙。”可见当时日军的恐惧。不仅我们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而且我们还在日军的据点水井里投入死猫死狗,烧掉日军的粮草库,烧掉日军的粮仓,给日军的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主持人王萍:
三大围困集团,18个游击集团,通过对日军不间断的袭扰,沁源军民把围困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当时的日伪军暗地里都把驻扎沁源称为“苦差事”,甚至盼着换防的尽早到来。然而,八路军是不会轻易放过换防这样的大好战机的,于是趁着换防的混乱,百里埋伏又安排上了……请继续收听红色守望系列微剧,沁源围困战第三集《换防间隙的袭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