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展厅,观众通过互动体验,在北朝壁画数字化展示墙前,了解北朝时期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社会风貌。(山西博物院提供)
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山西博物院,在智慧博物馆的魔屏前,一起看文物,读历史。孟苗摄
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的第12窟局部。
山西博物院的智慧博物馆,巨大的电子魔屏滚动展示着1万余件馆藏文物。(山西博物院提供)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山西是文物大省,有着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在5G时代,如何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既能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为山西文物保护、文博建设所面临的时代命题。
山西紧密依托5G网络全覆盖的优势,打破传统展陈、参观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打造5G智慧文博联合创新实验室,以5G为支撑,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数字技术、3D打印、VR互动、网络直播等高新技术,对山西多元而包容的历史文物进行全新展示。
智慧博物馆让文物全方位“活起来”
9月5日,记者走进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一层,展墙上一幅动态娄睿墓鞍马游骑图映入眼帘,媒体人孙轶琼正陪着女儿张竞睿兴致勃勃地点击着画面,与壁画上的人物互动。张竞睿高兴地喊:“妈妈快看,对话跳出来了。粟特商团快到了,我找人打听过了,他们这次要大量购买一批丝绸和香料。这些粟特人从小就学着经商,眼光独到……”孙轶琼望着女儿兴奋的样子,与记者交谈:“这个展览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图文展板和游戏互动,改变了过去的观展方式。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展出的内容。这种展览还是第一次看见。”
在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留言区,网友Cherish小红红说:“下午刚看了,确实和普通的展览不同,数字化式的展览更具互动性,别具一格。”
以壁画实物真品、珍品为展品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自2019年底开展以来,线上线下观者如潮,截至撤展,网上点击量达到4600余万人次。但基于壁画实物不能长时间裸展的实际要求,山西博物院跟踪策划了壁画题材的数字展予以延伸。7月1日,山西博物院首个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开展,让这个数字化技术加文物创新的“新物种”走到了人们面前。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范文谦说:“本次展览以娄睿、九原岗、水泉梁、徐显秀等四大北朝壁画墓为依托,将1500年前的壁画元素提取出来,包括动物、人物、贵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以全新的视角与互动体验,展现北朝时期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社会风貌,让大家在观展中赏艺术、读历史,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9月6日上午,山西博物院主馆智慧博物馆电子魔屏一开通,立刻吸引了很多人围观。特别是围在电子魔屏跟前的中小学生们,望着魔屏上滚动展示着的彩绘龙盘、玉神面、兽形觥、鸟尊、晋侯壶、玉组佩、侯马盟书、雁鱼铜灯、木板漆画、虞弘墓、娄睿墓、宋金墓葬砖雕等1万余件馆藏文物,一个个认真地用手指轻轻触摸屏幕,点击着自己希望了解的文物,久久不愿离开。“艺萱,快看,这是二楼展厅中的鸟尊,图片放大后,还是三维图像。鸟尊在360度的转动中,各个部位的纹饰都能看得很清楚。”张语轩、梁艺萱两位学生,一边仔细阅读着多维图像带出来的背景知识、年代、出土地点、历史典故,一边低语交流。
山西博物院文物信息中心主任薄春燕说,山西博物院的微博还可以引导粉丝在家“参观”《晋魂》。通过下载导览App或者打开微信小程序,都可以进入各主题展厅看到重点展品介绍,还有很多三维互动展示,线上展览用360全景展示或电子书的形式,将虚拟展示、重点文物推荐、语音讲解、短视频等多种体验融为一体。从线上电子书可以看到全部展品的图文信息,高清图片让观众看清每一个画面细节,甚至比隔着展柜看还要清楚。这两个展览的微博目前已经分别获得30万人次和15万人次的阅读量。
山西博物院通过智慧化建设,与以往传统静态展出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说,今年以5G、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抓住数字化机遇,正在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网络直播开启博物馆导赏新时代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上观展已然成为文博界推广宣传的重要手段,2月20日至22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山西博物院联手全国9大博物馆在抖音平台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
山西博物院文物信息中心任晓晶介绍说,在抖音直播首秀中,院方经过精心策划,采用高清图片+360全景展示的讲解方式,为公众深入解读了“壁上乾坤——山西博物院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2月22日的直播,是山西博物院在抖音平台第一次尝试,直播观看量2455人次,通过直播前中后的推广,点击量上涨了3500人次。直播中,观众和讲解员展开积极互动,评论近2000条。
3月4日,山西博物院利用“腾讯直播”平台推出直播首秀,联合沿黄9省区文博单位推出“云探国宝”活动。直播主题《山西青铜博物馆“明星”见面会》,以明星文物为切入点、晋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线,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晋国盛世气象。直播观看量达到6万人次。
3月5日,山西博物院在新浪微博推出第3场直播活动,选择《晋魂》主题展中“民族熔炉”展厅,以司马金龙墓、娄睿墓、虞弘墓等出土文物为主讲解,由物及人,以人带史,为观众勾勒出北朝时期山西这片土地上曾上演的民族大融合。微博直播观看量达33万余人次。
3月29日,在腾讯新闻、腾讯看点直播平台推出第4场直播,选择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吉金光华》中的“技艺模范”展厅,策展人韩炳华从青铜器铸造的角度带领观众线上欣赏青铜器,解读青铜器铸造的奥秘,吸引了62万人次观看。网友侯维达留言:“三次亲身体验山西博物院青铜器,这次又云游,还是意犹未尽。”
5月1日起,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重头活动之一,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策划推出3场直播,分别是5月1日《找出藏在博物馆里的成语》、5月18日《扫除博物馆里的生僻字》、5月29日《寻找山西博物院的神奇动物》。直播中,讲解员打破展厅界限,由文物解读文化,再从文化看文物,收获公众好评。网友茨威格留言说:“真赞,看山西博物院的节目,相得益彰。众多博物馆的公众号中,山西做得最好。”
6月9日,山西博物院特邀考古专家张庆捷在《晋魂》主题展中的“民族熔炉”展厅做直播,为公众解读隋代虞弘墓石椁。这场直播是该院在“物质和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的第一个活动,直播观看量近130万人次。
互联网、5G让博物馆走进直播间,新技术、新模式给“传统的未来”添上了一对翅膀,让国宝“活”了,也让网友足不出户在手机屏幕的方寸间浸润国宝的文化之光。张元成表示,特殊时期,网上展览和直播成为博物馆主要的对外宣传形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灵活、高效的传播形式也值得长期坚持、不断改进,顺应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多渠道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职能。
3D打印让云冈石窟踏上“行走”之旅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绘彼时云冈石窟的盛景。
“如今,想要领略云冈石窟第12窟著称于世的精细乐舞雕刻和独特艺术风格,不一定非要前往山西大同,分身的3D打印石窟已经可以移动到它想要展示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清晰地观看云冈石窟第12窟,其美轮美奂的造像、庄生天籁的境界、博大精深的内涵,让到场观众无不为这场石壁上的大型音乐会所震撼。”媒体人韩世容观展后如是赞美。
6月12日,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亮相,让云冈石窟踏上“行走”之旅。有网友发微博感慨:“3D打印复制洞窟实在太酷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结合。”
云冈石窟研究院在3D打印运用上取得的成果,要先从数字化技术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向记者介绍了该院多年来对数字化技术的探索。“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技术是在借鉴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学习交流,再根据云冈自己的石窟特色摸索创新。”宁波介绍,研究院在最初发展数字化技术时就提出要“弯道超车”,并把大量的资源倾注在数字化技术上,利用3D打印技术让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步入发展快车道。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称,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以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为主,数据采集达到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技术路线,在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存储和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青岛城市传媒广场云冈石窟第3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项目,云冈石窟第20窟1:5比例3D打印复制外交部蓝厅展示项目,云冈石窟第12窟、第18窟、第13窟七立佛原比例3D打印可移动复制项目等。其中,第12窟原比例复制是世界首例大型可移动3D打印复制项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日本NHK等节目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这样的基础,3D打印云冈石窟的发展方向水到渠成。目前,复制成功的第12窟,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为6层进行组装。这些“积木块”总重量大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以装得下,能够拉运自如地“行走”天下。装配过程主要由4位工程师合作,仅花费两周的时间即可组装完成布展。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在开展仪式上称,这座3D打印复制洞窟实现了云冈石窟研究院长久以来的夙愿,让千年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于世界的第一步。
正如梁思成在考察云冈时所言:“从雕塑的体态、衣着,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外文明交融的印记。”今后,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世界观众感受到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数字化技术激活了古建筑的历史内涵
数字化技术与智慧文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与规划。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表示,“5G智慧文博联合创新实验室”是当前文物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抓手之一,更是打通“文物+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是山西文博事业提质升级的重要驱动。
据了解,目前,山西文博集团已完成五台山金阁寺、晋祠、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太原多福寺和净因寺、新绛稷益庙、繁峙公主寺、平遥慈相寺等近50处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和彩塑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总计采集文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500余座单体古建筑、400余尊彩塑、6000余平方米壁画的空间、结构、色彩、材质材料、保存现状、病害统计等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数据总量达到500TB,初步建立了全面翔实的古建筑彩塑壁画数字化档案,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山西文博集团项目负责人程虎伟称,目前,集团策划制作了《古韵晋祠·三晋明珠》《多福寺壁画·韵》《金阁寺》3部数字专题影片和《晋祠虚拟世界探索之旅》《水神庙明应王殿》两套VR虚拟现实互动体验产品,其中《晋祠虚拟世界探索之旅》VR产品已入选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2019年,文博集团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承接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物局展区的布展任务,其间,文博集团与中国知网、罗克佳华等企业完成文物大数据及智能安防系统建设、山西文博云平台、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开发应用与文化资源开发、文物数据的保护与应用、“5G+中华文明”、文物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5G+文博新体验”7个项目签约,在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5月18日,由省文物局主办的“5G智慧文博联合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山西博物院举行。程书林在《新技术在文博领域应用发展》主题演讲时说,我省遵守国家文物局关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顶层设计原则,采取文物知识化驱动建设模式,以智慧数据的构建、管理和应用为主线,在智慧管理、保护、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智慧管理方面,建成了新的高度集成、先进的一体化网络数据中心机房,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七大功能板块;在智慧保护方面,研究构建国内首个文物知识图谱,涵盖近2000个文物相关实体、3.6万条专业知识,抽取通用知识图谱6500万条知识,为文物保护和博物馆服务提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智慧服务方面,打造文物数字化成果展示平台,涵盖12个展项,通过梳理、提炼、加工展览中涵盖的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等方面的信息,以赵卿墓、鸟尊、虞弘墓、晋南金墓、娄睿墓、北朝文物精品、历史主线、戏曲人物砖雕、互动专题(赵卿宴乐互动墙、柿子滩、陶寺古观象台、皮影戏)等作为素材,进行多元化展示与组配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注重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发现山西之美,传承历史文化,这是山西的追求,旨在让更多人关注山西,走进山西,爱上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