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治理后的桑干河支流七里河朔州市区段,一派波光粼粼的美景。季保全摄
右玉图远公司的小香葱种植基地,农户正在收割小香葱。吴晓庆摄
初秋时节的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吴晓庆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朔州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的转型发展之路,生动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朔州市把生态看作经济,把保护生态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基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这是明代诗人王越所描写的塞上。
如今的朔州已非“雁门关外野人家”。在这片热土上,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的转型发展之路,以“生态立市、稳煤促新”为发展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点,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市共识。一曲高质量发展之歌在塞上奏响。
久久为功厚植生态根基,努力建设美丽塞上绿洲
初秋时节,北出雁门,桑干河流水潺潺,湛蓝的天空倒映其中;葱茏的西山脚下,塞上绿洲跃然呈现。驱车行走在朔城区南山上,进行了4期的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带来的绿化效果初显,近年新栽植的油松、樟子松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树虽然不高,却是生机盎然。
作为朔城区近年来着力推进的生态治理工程,朔城区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总治理面积50万亩,据朔城区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朔城区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后,将与已经建成的西山50万亩生态工程相连接,形成“双百工程”,即朔州市区西南部百万亩绿色屏障和百公里生态走廊。
“随着植树造林工作的推进,宜林地已基本完成绿化,目前进行的都是绿化难度较大的地方,比如坡度较大的荒山、盐碱地、矸石山等。”朔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祥说。据张祥介绍,朔州市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境内1/3为沟壑纵横缺林少绿的矸石山区,1/3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丘陵区,剩余1/3虽然是平川区,但其中近40%属于盐碱地,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我省其他地区相比,栽活一棵树要付出更多努力。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朔州人民不等不靠。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朔州市下辖的右玉县率先植树造林。经过70多年的植树造林,当地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6%。就在今年,右玉全县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右玉精神”也激励着朔州全市上下加快植树造林步伐。为此,朔州市自我加压,提出全市每年要完成25万亩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2030年全市宜林荒山全部实现绿化的目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加快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步伐,朔州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把国土绿化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从源头上加强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领导。
在朔州,每年春季,市领导与干部群众共同植树已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今天种下一棵树,明天换来一片绿!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右玉县实验小学学生马昊文激动地说。今年4月15日至16日,朔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与右玉县当地干部群众400多人一起,来到右玉县新城镇袁家村柳沟山上,用两天时间,先后种下6000多棵杨树、卫茅等树苗。
植树造林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朔州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国土绿化。“既然每年都要从外面买树苗绿化矿区和周边,那为什么不自己育苗呢?”山西教场坪能源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来栓一贯支持当地绿化事业。早在2010年,他们公司就在右玉建起了占地2000余亩、育苗100万株的育苗基地,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的绿化需求,还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树苗。在朔州,不少煤炭企业“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的意识和理念已蔚然成风。
如何在加快植树造林的同时,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朔州在大力推行扶贫议标机制的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营林公司、造林大户领办创办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位于朔城区的张蔡庄乡峙庄村,十多年前还是“雁子不落坡,兔子不做窝,风吹黄沙起,种啥啥不活”的穷山村。在老支书任忠义的带领下,峙庄村紧紧抓住朔州市大力推进西山生态区建设的契机,率先以组织劳务队的形式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同时整合人力、机械、资金、技术组建合作社,成为西山生态区最坚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经过数年发展,峙庄村造林合作社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朔州。每年经合作社发放的务工收入有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为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6000多元。
走进今天的朔州,森林覆盖率已达24.7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美好的美丽宜居新家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面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
在桑干河上游的太平窑水库,数十只大天鹅正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优美灵动的姿态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数十位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但在两年前,桑干河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污水横流、河道被占、垃圾成堆。昔日水流不断,润泽京华的桑干河在哭泣。
桑干河沉痛的现实成了摆在朔州市委、市政府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2018年6月,朔州开始了总长度约179公里的桑干河清河行动。打出了“浚河、控污、固堤、绿岸、增水、兴业”的组合拳,制定了“突击一个月、攻坚一百天、决战2018年、巩固提升至2020年”的行动计划。为此,朔州市全面实施了整治入河排污口、河道清淤清垃圾、拆除河道违法建筑等“七大攻坚战”,力求恢复桑干河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景观别致、人水和谐的美景。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治理,桑干河朔州段已成为候鸟的天堂。一幅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江河安澜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朔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炭储量约494.1亿吨,占山西省储量的六分之一。煤炭在给朔州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自上世纪80年代末建市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对采煤沉陷区、露天开采区、山体裸露区“三区”的治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走进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复垦区,树木林立随风而动,鲜花斗艳竞相开放,羊群绕山跑,鱼儿湖里跳。曾是露天煤矿的排土场,今日已是生态示范园。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所在的平朔公司将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经过多年治理,排土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区如今已变为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园区。
为了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朔州对全市范围内“三区”采取露天开采区全部复垦、采煤沉陷区全部治理、山体裸露区全面修复的治理措施。截至目前,朔州市厂矿企业已投入10多亿元资金,完成了近10万亩的矿区造林绿化工程。
在怀仁市王坪—小峪工业园区的朔州煤电宏力再生工业有限公司,工人师傅们娴熟地操作着自动化设备,经过处理后的煤矸石转化为新型优质烧结砖,实现了资源变废为宝。
作为煤电大市,朔州市每年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大量工业固废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为加快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朔州市大做变废为宝的文章,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市形成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材料、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硫石膏利用等四大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99家,年消化工业固废2700多万吨,产值约113亿元,综合利用率达66%。朔州也跻身全国一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亚洲粉煤灰国际交流大会已连续7年在当地举办。
“现在这房子周围环境多好,我在院里还能养花种菜,住着多舒适啊!冬天再也不用闻煤烟味了!”家住朔城区南城街道孙家斜小康村东片区的赵振华老人高兴地说。经过改造后,暖气燃气进了她家,门外有了停车位,赵振华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像孙家斜小康村东片区一样,在朔州市区,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片区)正在受益。曾经破旧狭窄的小巷硬化了,变得干净宽敞;曾经路旁小山般的垃圾堆不见了,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新栽种了花草树木,墙面也进行了粉刷;曾经污水横流的路面,因下水管道的铺设而彻底解决;曾经黑烟滚滚的小锅炉,也因集中供暖的实现,彻底得以拆除。
与此同时,朔州市还以推进城市老旧小区(片区)改造为契机,全面推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和城镇集中供热“三集中”工程。截至2019年年底,朔州市城乡垃圾基本实现日清日结、无害化处理。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城乡集中供热工程,不仅满足了群众的供热需求,也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朔州市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县(市、区)建成区覆盖率达到80%。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全力打造“两山”理念示范区
“朔州要变生态资本为经济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就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草牧业、经济林、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代表的生态经济,着力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如何实现“绿起来”向“富起来”的跨越,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如是说。
在右玉,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坚定不移推进绿色转型已成为当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小长假到现在,我们接待各地散客5000多人次,但带动全村百姓增收20多万元。”右玉县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说。
为更好地促进右玉生态旅游业发展,2017年,右玉成立全省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2019年,右玉县接待游客38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人均GDP突破1.13万美元,不仅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在朔州,“举右玉龙头、打长城品牌、走生态之路”已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朔城区西山、山阴县新广武、平鲁区南山、应县龙首山、怀仁市金沙滩为代表集生态防护、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景区受到游客追捧。2019年,朔州市旅游总人数达到3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多亿元。
在山阴县万亩苜蓿基地内,养牛户朱玉泽正将一包包已经打捆好的苜蓿草装上卡车,在留足了他自家1000头奶牛的饲喂量后,余下的苜蓿将销往内蒙古、河北等地。“我自己种植苜蓿,喂养一头奶牛可节约成本1000多元,多余的苜蓿还能卖钱,真是个好产业!”老朱说。
朔州是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其位于北纬39度到40度之间,也是全世界公认的牧草生长黄金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全国粮改饲、草牧业发展示范市给予的政策支持,朔州市坚持规模种植、设施养殖、精深加工同步推进,大力推动草牧业的发展。2019年,朔州市人工饲草的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全市农民草牧业收入人均增加3500元,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0%以上。
“现在主要是负责将羊群按点放出去,到点赶回来,和以往比一年能有将近7万元的收入,挺好的!”右玉县高家堡乡西窑头村村民王悦养了大半辈子羊,收入却一直上不去。前两年,他和老伴来到右玉祥和岭上公司的生态牧场务工,一年收入比之前翻了番。如今,祥和岭上公司的生态牧场一年出栏肉羊2万多只,公司也形成了集种草、育肥、加工、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上亿元。全县1000余农户依托生态牧场实现脱贫致富。
在右玉县威远镇刘家窑村的1000亩小香葱地里,三四十名农民正在埋头挥镰。右玉图远实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了3500亩小香葱种植基地,深加工后的冻干小香葱全部出口国外。据公司董事长刘军介绍,右玉生态良好,种出的小香葱品质优良,深受国外客户青睐。他们公司通过采取“企业+农户+基地+品牌”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小香葱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原料基地。农户每亩每年纯收益有五六千元,带动农户3000余人增收致富,其中1/3是贫困户。
“自从采用了有机旱作配套技术之后,产量更高了,品质也更好了。现在富硒新小米一斤能卖到14元到15元。”山阴县岱岳镇七里沟村的谷子种植户刘振兴乐呵呵地说。
作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朔州早晚温差大、降雨少、气候寒凉,是我省优质小杂粮主产区。近年来,朔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富硒小米、红山荞麦、胡麻、燕麦、保健药茶、马铃薯等为代表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全市有机旱作农业面积达到200万亩,粮食总产25.2亿斤,认证“三品”产品122个,朔州市也荣获“中国杂粮强市”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会对先进生产要素形成有利的吸附,日渐改善的生态环境和积极服务企业的营商氛围,让不少外地客商决定来朔州投资兴业。2020年7月,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刚落地朔州,8月份就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够投产运营。
与此同时,围绕高端陶瓷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草牧业与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七大产业,一批科技含量高、转型效果好、就业岗位多的项目也先后落户朔州。据统计,近三年来,朔州市工业投资中的非煤产业投资比重,由2018年的74%提高到2019年的83%,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92%。
以改天换地、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投身植树造林的伟大实践,从昔日的“平地有砂皆走石,荒边无树鸟无窝”到今日的“接天绿树无穷碧,映日山花别样红”。朔州,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生态绿,到处展现着生态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朔州正努力摆脱“两个过度依赖”,努力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朔州的实践也再次证明,生态建设是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力。累累成果让朔州对发展路径更加坚定,这份坚持也会让美丽朔州的目标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