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游山西·读历史】大槐树:承载亿万华夏儿女的乡愁

2020-08-18 11:08:49 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李宏伟

c1b38fb6fd947b2e4e86f8a7b84ca9d5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门。王鑫摄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600多年来,这首童谣在无数个家庭口口相传,人们从小便记住了“山西老家”,铭记这份遥远的沉甸甸的乡愁。

8月12日,记者与《陕西日报》黄河流域全媒体采访团一道,走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苍老斑驳的根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顿时让人为之敬仰。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字影壁,听着导游小李的娓娓讲解,我们以凝重的心情体验移民先祖当年背井离乡的悲壮,犹如在阅读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

据《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从战乱中诞生的明王朝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制定了移民屯田复兴之策,实施迁民垦殖非常之举。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明统治者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发放川资,移民18次,人数逾百万,迁民18个省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旷古绝今,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说:“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穿过小桥、过厅,我们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来到古槐遗址,碑亭里大碑上镌刻着“古大槐树处”5个遒劲大字,将移民先祖和古槐后裔的辛酸、委屈、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600年沧桑轮回,大槐树几度枯荣。当年的明代古大槐树早已和寺院—起毁于汾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同根滋生的二代和三代,挺拔云天,蓬勃旺盛,二代大槐树有400多年历史,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历史。让我们震撼的是,眼前的大槐树已非寻常意义上的大槐树了,在这座明初移民之根的特殊园子里,她的人文之根饱含着极其深广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韧性、意志与力量。

我们在古槐遗址旁的茶室小憩,这个茶室为民国初年洪洞人景大启所建。景大启是古大槐树移民遗址纪念地最初倡导者和创建者,也可谓我国文化创意鼻祖。

据导游介绍,清朝末年,洪洞人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州官,当地百姓得知他为洪洞人时,都说是从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同乡之情溢于言表。是时,洪洞人刘子林在山东长山县任知县,两人商量,决定保护并筹建大槐树遗址。于是他们在山东募得纹银390两寄回老家动工兴建。在河南杞县为官多年的洪洞人贺柏寿在豫也有同感,积极参与募资。民国初,景大启辞官回乡倾心致力于古大槐树遗址建设,至民国三年,碑亭、茶室、牌坊等主要建筑相继告竣。

如今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祭祖堂、广济寺、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景点。景区内每天推出多场特色演出,有“非遗文化”《开门迎亲》《苏三路过大槐树》《传统祭祀》等演出和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铁锅记》等,其中《大槐树移民》为山西省十大旅游演艺项目之一。景区移民实证展览馆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移民后裔捐赠的家堂图、家谱、书籍和明清时期的生活用具等,民俗村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生产场景,游客可穿越时光,追忆往事,品味乡愁。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更是一部用精神凝聚的奔腾的史诗,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明初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新一轮大融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大槐树根祖文化传承弘扬的“根祖孝道”“家国情怀”“乡情乡愁”“民族认同”等人文精神,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同采访的《陕西日报》副总编辑贾玉峰深情地说:“山西是一个有根、有魂的地方,是让亿万华夏儿女找到‘乡愁’的地方,大槐树蕴藏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结,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