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跨省旅游,古人用诗词歌赋拼出“江南百景图”?

2020-07-29 16:28:2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作者:孟丽媛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好转,跨省团队旅游逐渐恢复,景区接待游客量也从承载量的30%调升至50%。暑假来临,正是旅游业复苏的好时机。

“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在手,现代旅行便捷到“说走就走”。但一想到没有飞机、汽车、导航和遍地餐馆酒店的古代,不禁好奇,古人如何“跨省旅游”?今天,和青年君一起去瞧瞧吧!

事由篇:想去看看世界之大?不可!

我国很早便出现了“旅游”相关词汇。《周易·观卦》中的“观国之光”是“观光”的由来。南北朝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则是迄今为止中国典籍中“旅游”一词的最早记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火遍网络,成为无数人旅游的理由,但这在古代可行不通。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时,只有游豫、游宦、镇戍、游学和经商等正当理由方可远行。

“游豫”指古代帝王巡游。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筑驰道以供“巡狩”,十年间先后五次巡视全国;汉武帝七登泰山,六出萧关,北抵崆峒,南达浔阳,行经众多名山大川;乾隆南巡六下江南更是游豫代表。

2

乾隆南巡图(局部)。资料图

“游宦”泛指远离家乡任官。东汉时期实行“三互法”,规定官员需避开自己与妻子的家乡任职,两州长官不得交互为官(《后汉书·蔡邕传》);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清朝官员则需“避籍”至家乡五百里之外上任。古代官员离乡任职或遭升迁、贬谪时,便需跋涉“游历”,途中留下了如唐代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经典的思乡怀远诗作。承载情感之外,沿途风景名胜也留在了诗词歌赋中。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追忆开元盛世时如是说。及至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的唐代,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科举制逐渐完善,对外交往日趋密切,文人、商人等用双脚、马匹、车驾船只等丈量出古代中国的锦绣山河。

手续篇:请出示您的通行竹简

古人“跨省旅游”从制度上来讲并不容易:古代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且经过水陆交通要道的“关津”(即关卡)时还需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

3

乾隆南巡经过城关(局部)。资料图

《周礼》记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各朝各代通行证的名称、材质、内容等均有不同:战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汉代则凭包括颁发日期、持有者姓名、过关事由等的木制“传”或竹简制“过所”。唐代“过所”纸质文书所书信息更为详细,缮写两份,一份由申请人所持过关,一份存档备查。宋代沿用五代时的“公验”通行,同时可作为科举“准考证”、外贸“许可证”以及将士“军功证”等。明代,通行证“路引”“文引”中还注明了持引者的身高体貌特征,以防冒用。

强盗占山为王,猛虎毒虫当道,古代远行可谓是“生死大事”。除了准备好通关证件,古人还会“卜行”占卜挑选吉日、出发前“祖道”祭祀路神、设“离筵”为远行者饯行,祈求一路平安。离愁别绪往往酝酿出经典佳作,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友人时便留下了“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篇。

工具篇:骑上我心爱的小毛驴?

一想到古代旅游,立马“脑补”出了纵马踏风、恣意潇洒的图景?其实古代想要“行万里路”,可当真不易。

马车等尚未普及时,人们远行主要靠双脚。战国时苏秦游说秦王未果,回家时“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即打着裹脚穿着草鞋,背着破书挑着行囊步行,一路上“形容枯槁,面目黎黑”(《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好不辛苦。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主要靠徒步跋涉走遍大半个中国,极少乘船驾车。

骑马或马车旅费昂贵,古人便骑驴出行,辎重过甚时采用牛车。宋代陆游从抗金前线调回成都时路遇微雨,便吟诗道:“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明代画家仇英的《高士出行图》等更是别具雅意,流传至今。

4

·仇英 高士出行图(局部)。资料图

与陆路相比,古人掌握的风帆与水文知识让水路更加轻便快捷。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得返,便顺江东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可古人没有“北斗”卫星导航,如何寻找正确的方向?在古代,重要干道两旁会种树示路,杈子、草标、长亭、指路碑等在不同地区充当着“导航”;古代“十里一置,五里一堠”不仅是瞭望敌情的军事设施,也承担着记录里程的功能。

现在人们会做旅游攻略,没想到古时也有“旅行KOL”吧?魏晋南北朝时,游记作品兴起;唐代出现介绍旅游路线、名胜古迹和食宿交通等的“配图旅游书”;《徐霞客游记》更是后辈旅行探险的指南。手握“攻略”,贴身装好证件,骑上心爱的小毛驴,走起!

玩乐篇:诗词歌赋画=古人朋友圈?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几乎是现代旅游的写照,发朋友圈也必不可少。旅程动辄数月、没有朋友圈的古人,旅途中会做些啥?

魏晋南北朝,名士因追求自然之性而亲山近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晋书·刘伶传》)出游。泛舟、采药、弋钓(打猎钓鱼)、烹茶、饮宴……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更是必不可少。北宋沈括《梦溪忘怀录》的“行李清单”中除衣物鞋帽、杯碗盘碟、琴棋酒茶,特别注明了携带笔墨纸砚,以便记载旅途中诗情画意和风土人情。

行至名山大川、名园遗址、古刹名寺,常见文人雅士“题咏”之作。“黄鹤楼”便时常出现在诗人口中:唐代崔颢诗中可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受送别孟浩然时在黄鹤楼上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宋代张顒也留下了“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等诗句。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士大夫好游成风,旅游成为寻找灵感、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5

古代雅士在山石上的题字赋诗。人民网 孟丽媛摄

诗兴大发却没有“朋友圈”的古人,常将对秀美山河的热爱吟成诗、作成对,在挥毫泼墨和笔绘丹青中隽永流传。没有快捷的交通、精准的导航、完备的设施和服务,但古人克服重重困难“跨省旅游”,行之所至悠然自得的心态,游山玩水皆成诗篇的才情,也成为当下人们旅游的“文化美景”。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