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血战沙场,
革命精神,红色故事。
来自太行山的文物之旅,
首次揭秘抗战经典战役决胜瞬间,
百余件红色文物集中亮相。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
《红色守望》系列微剧,
为您深度揭秘八路军战斗档案。
《七亘大捷》
第一集《打不垮的七七一团》
主持人王萍:
红色初心,烽火守望,欢迎收听系列微剧《红色守望》,我是主编王萍,今天带您一同回望《七亘大捷》。
山西阳泉平定县有一个叫七亘村的小山村,大部分听众都不知道这个貌似不起眼的七亘村,在抗战期间居然发生过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而且还被后来的英国军事专家推崇为世界十大经典战例之一,还被很多国家列入军事教材的八路军第三八六旅的七亘大捷。
如今的七亘村,鸡鸣犬吠,果树成行,一派安宁、和平的景象。徐向前元帅书写碑铭的七亘大捷纪念碑,巍然屹立,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其实关于这场大捷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打过很多著名的战役,为什么独对七亘大捷有如此高的评价?而据军史记载,在陈赓三八六旅打这场大捷之前,刚刚受到毛主席的通报批评,这一仗,那是要争口气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文化学者姜惠源老师的讲述。
文化学者姜惠源:
1937年10月,阎锡山制定了以忻口为主战场,娘子关为副战场的保卫太原防御计划。占领大同的日军,沿着同蒲线南下,在忻口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为了策应南下日军,日军就选派精锐部队,华北方面军的第二十师团、第一0八师和一0九师团的三十一旅团组成了西进军团,由川岸文三郎统一指挥,向娘子关进犯。
当时,川岸文三郎发现娘子关不仅是重兵把守,而且十分的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川岸文三郎就绕过娘子关,派一支右翼部队为基干的四个大队,配属两个山炮中队,向新关发起攻击。当时新关其实也是阎锡山经营多年的一个战略要点。这个新关的布放工事特别的坚固。关里大概四公里的纵深,一个环形的工事。里边有很多窑洞型的半永久性工事,还有好多,由钢筋水泥铸成的永久性工事。所以,日军的突袭新关并没有奏效,几次进攻都被新关的守军给打回去。
10月21日,刘伯承到新关守军和曾万钟协调八路军协防娘子关的有关事宜。当时,曾万钟就给刘伯承说,日军想要突破我的防守阵地,可以说比登天还难。但是,刘伯承就和他提到说,日军绕过娘子关没有攻打娘子关,他是看见娘子关是重兵把守,十分险要。所以说,他就不强攻娘子关来攻新关。现在,他发现新关也特别不好攻,很可能日军会继续向南迂回,可能会迂回到石门口这个地方,穿过石门口向平定阳泉进发。所以说,石门口是一个战略要点,必须马上动手。这个提醒,曾万钟也有所感触。但是,曾万钟一方面不想拉长他的战线,第二方面也不是太坚信日军就绝对会从石门口走。为了慎重起见,刘伯承师长也向娘子关守军的总指挥黄绍竑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同样没有引起黄绍竑的重视。为此,刘伯承师长立刻命令三八六旅陈赓,要派七七一团到石门口,一个是侦查,一个是相机拒敌。
果然,不出刘伯承师长所料,日军派四十旅团的四个大队配属的一个山炮大队,由石门口向守军的侧后背迂回。当然,日军也不知道石门口有没有重兵把守,所以,首先派一个大队向石门口侦察前进。刚好八路军的七七一团和这个大队就在石门口相遇,打了一场遭遇战。因为,七七一团占据了有利地形,对日军形成了阻击之势。所以,七七一团的几次打退了日军的冲锋。从中午开始一直打到黄昏。日军一看冲不过去,又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所以,日军退回去。这次,是七七一团第一次和日军接触,七七一团指挥员就觉得日军也没什么了不起。然后就放松了警戒,晚上就在七亘村宿营,并且没有做很好的警戒。谁知道不善于夜战的日军,偏偏就在这天晚上派出了一个连队袭击七七一团,并且派出三百骑兵绕到七七一的正前面,要准备对七七一团形成夹击之势。由于岗哨被摸日军已经到了七七一团主力阵地不到200米的地方。八路军都没有发现日军的到来,刚好有一个连长起来查岗哨,一下子发现了日军,立刻鸣枪示警,七七一团才立刻起来。还没有形成战斗队伍。就被这个双方向的日军的开火打散了。
主持人王萍:
七七一团虽然被冲散了,可接下来的几天之内,被冲散的战士却又都陆陆续续回到了驻地,而且许多人手里还拿着战利品。清点人数后,七七一团只损失了四十多人,因而被刘伯承笑称是打不散的七七一团。第一次和日军作战就被敌人成功夜袭,旅长陈赓心里实在是难以平静,全旅上下亟待一场大捷来提振士气。但刘伯承师长还会再信任他吗?
请继续收听红色守望系列微剧七亘大捷第二集《一举多得的伏击战》。
用声音还原昨天,用信仰指引未来。
《红色守望》系列微剧由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广播电视报社联合出品。
策 划:王萍、樊亚萍
撰 稿:姜惠源
录音剪辑:李思远、姜雨
演 播:王萍、高昂
制作合成:李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