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高考答案”诱骗考生钱财 “内部数据”误导志愿填报

——诚信高考不信谣不受骗

2020-07-09 10:52:44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赵丽

●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均实行封闭式管理。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 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更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 “高考骗局”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考生信息倒卖、电信诈骗等,各地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严格执法,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取证,实施全方位精准打击

7月7日,2020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1000多万名考生步入考场,迎来他们人生当中的一次大考。今年的全国高考受疫情影响,较往年推迟了一个月,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

每年高考前后都是涉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为了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

《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历年高考季常见的谣言和骗局,发现考试“真题”、“答案”陷阱、买卖“高考作弊设备”、招生陷阱等最受关注。

兜售答案纯属骗局

诱惑考生牟取暴利

网上兜售“高考答案”、高考收费“枪手”成为每年高考前后的高频词汇。

每年高考前夕,一些所谓的“高考答案”便会出现在网络中个别隐蔽的角落。但来自相关安全中心的拦截数据却表明,这些所谓“神奇”的网站并不靠谱,是诱惑广大考生、骗取定金的钓鱼欺诈网站。

2019年高考中,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分局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高考作弊犯罪案件。

西南某大学大四学生董某在考研成功后,加入了一个“高考资料群”。在群聊中,有人询问董某能否提供帮助高考作弊的“服务”,他没有明确表示拒绝,而是告诉考生要把试题照片拍下来发给他,其中有3个考生同意,董某从他们那里共收取了4980元。

小静(化名)是在董某帮助下高考作弊的3名考生之一。小静在网上向董某购买了“押题”和“作弊”的“服务”,共计985元。在高考前一天,小静收到了董某所称的“卷子里是第二天考试原题”的语文“押题卷”,但等真正语文考试时,小静发现“押题卷”与实际所考的内容相去甚远。

虽然上了一当,但抱着侥幸心理,在6月7日下午的数学考试时,小静还是用手机拍下了试题发给董某。当董某发过来的答案完全偏离自己所学知识时,小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董某说,其实自己没有所谓的“高考试题资源”,也没有能力帮考生。他起初以为在考场信号屏蔽下,考生不可能把试题照片成功发出来,他只想利用考生想获得好成绩的心态来骗取钱财。

2019年6月12日,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网络售卖“高考押题试卷”骗取考生家长钱财的案件。据民警介绍,数万元一套的高考押题试卷,其实是嫌疑人李某花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来的普通考试试卷。李某利用家长想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急切心理,冒充某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兜售“高考押题试卷”,骗取多位家长钱财共计10多万元。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售卖“高考答案”这样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但为何仍有人铤而走险,答案只有一个——暴利。

“全国高考这样的考试,我们根本无法获得答案。”这是很多“骗子”被抓获后的原话。然而,他们依旧能够骗到钱。据悉,当考生上当受骗将钱打入指定的账户后,“骗子”便会直接将考生拉黑。

2017年的一起案件中,“骗子”赖某告诉民警,他们并不知道考试答案的具体来源,自己在网上加入了许多试题答案交流群,每当有各种考试时,这些交流群中就有人叫卖答案,当他觉得答案是真实时,就会和发答案的人私聊将答案买到手,但他也无法保证这些答案是真的。

“QQ群里的答案多数是假的,但无论真假都能卖出去,都是为了骗考生的钱。”据赖某二人供述,他们如法炮制,通过在网上各种QQ群发布广告,散布消息,让考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在考前得到真实答案,引诱一些心存侥幸的考生与他们联系交易。赖某等人会让考生自己带上手机,在考试中接收答案作弊,即使答案不真实,作弊的考生也不会报警。

对此,教育部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均实行封闭式管理。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购买所谓的“高考绝密答案”。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据悉,为确保2020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顺利进行,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多措并举,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截至7月6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排查7000多个考点,破获涉考刑事案件3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0多名,收缴无线考试作弊器材7000多件(套)。

招生陷阱花样繁多

内部指标弄虚作假

考试结束后,录取阶段随即而至,而这个阶段也成为一些人蠢蠢欲动之时。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实施诈骗。有的声称不用看分数,只要花钱就能搞定;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收取高额“定向费”。为此,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举动:

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以高考为由头实施“木马”诈骗,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特长生加分优惠”诱骗,这些人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还会煞有其事地要求考生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每年招生期间,都会有人自称有办法让不够一本线的考生被录取到一本院校,不到本科分数线的能被录取到本科院校。

“专科段录取往往是陷阱最多的,远高于本科录取。”作为曾经的招生老师,这是张凯(化名)的经验。至于原因,他是这样总结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本科段录取时间比较早,“从高考结束到出成绩再到填志愿,其间时间跨度不大,就算是骗也得需要一定的周期时间,但是本科招生时间相对专科太短”。

“之所以会上当受骗,是学生看到了类似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分数特别高的考生肯定骗不着,总不能骗他们可以去清华本硕博连读吧。而其他分数低一些的本科生也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入更好的本科院校。”张凯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更多的被不法分子用在分数线在专科学校的考生身上,“因为‘馅饼’很显而易见,那就是本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不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进行欺骗,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高额‘定向费’”。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占位费”。2017年6月,北京市高考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前,北京考生家长宋先生就收到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从内部渠道得知其子在高考及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故提前录取到本校外语专业。宋先生对该校对孩子的肯定及录取行为十分感动,立即按通知书上留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并向指定账户转了两万元的入学“占位费”。直至后期考生被其他高校录取并在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确认后,宋先生才大梦初醒,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此,教育部发布防骗提醒,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经过4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并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更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阅卷谣言耸人听闻

志愿填报坑蒙拐骗

高考结束后,在填报志愿过程中,针对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近年来一些商业机构涌入志愿填报指导市场,各种噱头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如“精准定位院校”等,收费更是高得离谱。

2018年,教育、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在一次联合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中发现,总部设在北京的某公司在全国十几个省设立教育培训的加盟店,属于无证经营。其主打的“志愿填报”业务更是荒唐,很多网络、电话“志愿填报专家”竟然没上过大学,他们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辅导费用在两万元左右。部分考生家长在交流后明显认为无用,而有的家长仍深信不疑。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高收费的“志愿填报专家”指导完全是一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其中不乏诈骗。很多公司包装出来的所谓“专家”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其实并不熟悉高校、不了解专业、更不清楚志愿填报的办法,近年来更是吹嘘所谓的“大数据”。

还有一些机构对数据来源夸大宣传,有的机构甚至宣传有独家“内部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用于考生填志愿的数据,各地教育考试招生部门都必须公开,根本不存在“内部数据”。

据了解,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仅会给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而且会培训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为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有关部门也多次提醒,考生和家长要结合招生考试机构给出的志愿填报建议,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切勿因华丽诱人的广告词而上当。

同时,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总有人炒作某地高考阅卷工作极不严肃,阅卷教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此次,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称,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为博取关注,还有的是部分高考成绩落差较大或考得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是阅卷出了问题,胡乱猜测。

教育部表示,高考阅卷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现行的高考“网上评卷”模式,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评卷教师要过“四关”,资格关、培训关、考核关、试评关;阅卷一般实行“一人评一题”“双评制”,“双评”超过一定差值的,则提交第三位教师进行“三评”,确保评卷分数的准确和有效。此外,评卷系统还制定了严格的评卷质量监控体系,对评卷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预警和提示等,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

“‘高考骗局’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考生信息倒卖、电信诈骗等,各地部门长期以来严格执法,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取证,实施全方位精准打击。同时,还鼓励社会大众积极举报,严厉打击高考腐败交易,肃清高考考试和录取乱象,让骗子无机可乘。”北京律师徐莹说,对“高考骗局”形成了全面围堵之势,堵死骗子的诈骗空间。

“要有效防范和打击这一类骗局,关键是要加强对高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了解高考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知晓国家打击‘高考腐败’的坚定决心与铁腕举措,从而打消考生和家长走‘特殊渠道’、搞‘钱学交易’的侥幸心理。”张凯说。


【编辑:范蓉】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