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出版集团携2000余种出版物亮相北京书市

2020-06-08 11:4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高凯

近年来,有着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开始大热,被人们称之为“国潮”。如今,构成“国潮”的元素变得更为多元,“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努力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使非遗技艺更富生命力,恰是在杭州余杭瓶窑镇掀起的新风尚。余杭纸伞、良渚玉雕、石濑花灯、风筝制作、瓶窑蚕桑……这些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在这片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文化渐成新“国潮”

6月6日,位于瓶窑老街的非遗馆群正式揭牌开馆,“瓶窑老街非遗街区”和5个非遗基地也正式授牌成立。

非遗馆群包含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等5个非遗馆,瓶窑老街内还有法根糕点、朱一堂、中泰竹笛、径山茶、万隆酱鸭等各地“非遗”产品。

“非遗馆群是瓶窑老街非遗街区和文创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本土非遗文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瓶窑镇党委委员周冬梅说。截至目前,瓶窑镇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13个。之后,“非遗街区”还将继续吸引国内各地的“非遗”项目入驻。

为了适应现代审美,瓶窑镇的非遗传承人也不断的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

余杭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程迪申,将风筝制作技艺送进校园非遗传承基地、文化礼堂、假日学校,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风筝制作技艺。并且,他还创作出了仅有A4大小的“微型”风筝,让人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放风筝,不再受到场地的限制。

而流传于瓶窑镇的石濑花灯,作为民间舞蹈项目,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石濑花灯舞因缺乏观赏性,濒临失传。后来,瓶窑镇苕溪艺术团将朴素的舞蹈形式加以提升,对道具、音乐、服饰等加以改良,并增加了舞台表演功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90后”刘伟学是余杭纸伞非遗传承人刘有泉的孙子,打小热爱传统文化的他,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接过爷爷的手艺,从事起传统手工艺行业。他不断思考新形势下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受邀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展览,还参加了淘宝造物节等潮流活动,并与知名IP、潮牌开展合作。

“很高兴能够入驻非遗馆,在这里传统的非遗技艺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关注。”刘伟学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古老的技艺,使非遗技艺更富生命力。北京出版集团携2000余种精品出版物、14场文化体验活动亮相刚刚开幕的2020北京书市,从历史、人文等方面全方位带领读者深度“品读”北京。

2020北京书市是北京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首个开启的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

北京出版集团在开幕式上举行了“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新书首发式。“北京文化书系”是一套围绕北京文化内涵主题,深入阐述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的大型系列丛书。

据了解,此次首发推出的是“北京文化书系”中的“红色文化丛书”,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该丛书包含《北京红色文化概述》《北京的红色觉醒》《北平抗战的红色脊梁》《迎接北平的红色黎明》《新中国在这里诞生》《北京红色先驱》《北京学府的红色文化》《北京红色地标》《北京红色遗存》《北京红色文艺》《北京红色出版》《北京红色设计》12册,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北京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讲述了京华大地的革命故事,阐释了首都北京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政治意义。

书市期间,北京出版集团专门设立“品读北京”展区,集中陈列400余种北京文化类图书。其中有古籍、志书类图书包括《北京古籍丛书》《北京古籍集成》、“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等;文学类图书包括《老舍评传》《中关村笔记》《我们的老院》《北京西郊故事集》《北汽时代》等;民俗类图书包括“大家京范儿”系列、“京华通览”系列、《老北京的风俗》等;少儿类图书包括“耗子丫丫的故事”“金波好玩儿绘本”、《北京城的历史(上下)》等,营造书香北京的浓郁氛围。

据介绍,书市期间,北京出版集团将开展新书首发、直播带货、文化讲座等14场大众文化活动。其中在6月12日晚,在“2020北京书市——书店之夜直播活动”中,将宣传推介《云中记》《北上》《好诗不厌百回读》《中关村笔记》《耗子大爷起晚了》等优质好书。

同时,还邀请了著名收藏家方继孝,共青团中央全国12355青少年心理网络咨询平台总负责人许建农,科普作家、阅读推广人王亚非,北京永定河研究会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尤书英等10余位作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带来“文化收藏三十年”“心”抗疫,新成长——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疏导与防控”“我和恐龙有个约会少儿科普讲座”“探寻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文化漫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等活动。

文旅融合再添新动能

传统文化的“老树开新花”,离不开重要平台载体的支撑作用。

在非遗馆群揭牌的当天,15个意向项目与瓶窑镇签订协议,包括自然造物民艺基地等3个文化创意类项目,良渚文明农耕文化园等4个农文旅融合类项目,以及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昆虫工场”等三个校地合作类项目和五个住宿餐饮类项目。

“此次签约的项目涵盖多个领域,但都与瓶窑镇文旅、文创产业紧密相关,都是现阶段我们招引到的重要项目。”瓶窑镇区域发展办(经发)主任姜鹏说。

在他看来,这些项目的引进将进一步完善瓶窑老街的文旅配套,打响瓶窑老街的品牌知名度,并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示馆内除了展示区块外,还有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技艺传授,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地活化传承。据介绍,未来非遗馆群还将组织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支持相关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成为一个活态保护和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已成立7年的自然造物,是一个专注民艺创新性转化的平台。7年间,它的团队走过中国一千多个村落,拜访艺人几千位,拍摄了两百多部纪录片,活化改造民艺项目五十多项。

“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努力在寻找合适的空间落地。瓶窑老街文化底蕴深厚,特别适合民艺民俗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能汇聚各类文化,互联互通协同发展。”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为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瓶窑已先后出台多个扶持政策,帮助文旅、文创优质人才、项目在瓶窑落地生根,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底蕴深厚、业态多样的文旅街区。


【责任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