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让黄花托起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用奋斗点亮搬迁百姓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0-05-13 16:34:44 来源: 山西日报 作者:贺锴

总书记的鼓励,坚定了云州区干部群众产业脱贫的信心——

让黄花托起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cccccc.webp

云州区火山黄花旅游区的美丽景色。魏军

壮美的火山和多姿多彩的桑干河,以其特有的韵味装点着大地,见证着塞上云州的巨大变迁。初夏,田野里,阳光正好,一簇簇黄花孕育着无穷希望,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诗意家园。

云州区西坪万亩黄花片区,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黄花种植基地。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他走进田间地头,看望干部群众,详细了解黄花种植、管理、销售等情况,充分肯定了云州区立足优势产业,决胜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云州区干部群众信心百倍、激情满怀。

总书记肯定“小黄花,大产业,农民能致富”

11日下午3时许,习近平总书记一下车,就通过木栈道走进黄花地。微风掠过,大片黄花苗犹如绿色的波涛,摇曳着生机和希望。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们突然注意到,向他们走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大的身影,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总书记好!”

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向大家招手,一边微笑着回应。田地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正在黄花地里锄草的杨旗、杨泽林、谢文、安春霞、张丽等农民,真切地记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询问:这些黄花地是个人的还是合作社的?一亩地流转费用多少?你们干活能挣多少钱?黄花一年要浇5次水,费用高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回答,心情十分激动,高兴的话语中透露的,是对劳动的热爱,对黄花的熟悉,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激,还有对习近平总书记由衷的爱戴。

这几年,大家依托种植黄花,有的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的还成了年入百万元的合作社领头人。

下足“绣花”功夫扶植黄花产业

当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云州区的黄花产业,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足“绣花”功夫扶植培育起来的。云州黄花比其他地方的饱满蕊多,又有火山边的富硒土滋养,品质是一流的。这里发展黄花产业有传统、有优势、有特色,一亩收入高时能达到7000元,是种植传统大田作物的10多倍。但过去受资金、人力等因素制约,每户只能种1—2亩,没有形成大的产业。

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立足产业扶贫,突出解决黄花发展“五难”:针对种黄花前3年没收益的情况,投入6800万元对贫困户每亩补贴1000元;黄花浇灌一年需要“五水”,他们坚持黄花种到哪里,水利配套跟到哪里,投资2.6亿元实施了农田水利项目,恢复节水灌溉6.2万亩;黄花采摘时需要大量人工,区里就联系山东、河南等地的采棉工前来,并引导本村和周边地区人员就地务工;建成地头加工车间、烘干设备、冷库、晾晒场,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帮助解决加工保存问题;采取财政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办法,为黄花办理了灾害险和价格险,灾害险每亩保费300元,政府出250元,农民出50元。去年,全区农民获得保险赔付3700万元。

在黄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只要是群众发愁的事,就是政府要帮的事,就是干部服务的事。大同市出台10项“真金白银”的政策大力扶持,云州区委区政府饱含激情、持之以恒地服务和推动,短短几年时间,云州区黄花种植就从3万亩发展到17万亩,有109个黄花专业村获得了8个国家级品牌。目前,进入盛产期的黄花有9万亩,产值可达7亿元,仅此一项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在黄花产业发展过程中,云州区特别注重带动贫困户增收,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了50家乡办、村办一体化合作社,3.3万贫困户有90%从黄花产业中受益。通过流转土地租金、采摘管理劳务收入、收益分红等,贫困户全部有了稳定收入。作为2012年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区),云州区原有贫困村80个、贫困人口32926人,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30.8%降至0.53%。

了解到黄花产业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丰厚收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他高兴地说:“小黄花,大产业,农民能致富。”

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持续增收致富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阵阵暖流,温润着云州区每个人的心田。

近年来,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云州区着力延长黄花产业链,先后培育了15家龙头企业,开发了冰鲜、食品、文化、美容等9大类120多种黄花产品,如黄花饮料、黄花酱、黄花酒、黄花面膜、护手霜等,深受市场欢迎。

特别是针对黄花景观期长达40天,云州区大力发展黄花景观农业,打造了黄花观光点,举办了黄花消夏群众文化活动,与京东农场合作建设大同黄花菜小镇,与火山群、昊天寺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黄花田园综合体、6万亩桑干河湿地,加上配套的油菜花景观农业,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还带动了全区的产业转型。

现在,云州区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士前来,去年接待游客1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亿元。今年还先后引进总投资达15亿元的4个康养项目。

云州区扶贫办主任张军说,党的好政策从多个方面改变了云州。黄花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发展得到了壮大,乡村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管理、加工、销售环节都有钱赚,乡村能够留得住人了。吉家庄村有12名年轻人回到村里,种植黄花3000亩,使该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成了明星村,呈现出产业好、群众富、村庄美的前景。这样的村还有20多个。

云州区委书记王凤瑞告诉记者,云州区尽管在黄花产业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照做大做强黄花产业的目标,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在脱贫路上再加劲,在黄花产业上再发力,真正走出“小黄花、大产业”的富民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山西日报记者贺锴

总书记的关怀,让坊城新村的群众激情满怀——

用奋斗点亮搬迁百姓更加美好的明天

ddddd.webp

美丽宜居的坊城新村。王中勋

eeeeee.webp

住进新房、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的白高山一家。王中勋

绿荫环抱的坊城新村宁静整洁,墙上“搬迁全凭政策好、脱贫永远感党恩”的标语火红热烈,每个角落都温馨祥和,给人无限憧憬。3年多了,坊城新村的群众有太多的感激,想和党中央说;有太多的心里话,要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5月11日下午,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坊城新村,来到大家面前。他穿过村中心广场,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产业脱贫情况;他走进农家,坐在炕沿儿上与村民们亲切地拉家常;他把关怀和勉励带给大家,激励着坊城新村的群众在脱贫路上再努力,用奋斗点亮移民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告别老窑洞,住进新家园

记者回访坊城新村时,今年66岁的村民白高山和老伴焦凤兰脸上还挂着激动的笑容。夫妻俩逢人便说:“捏了一辈子锄把子,没想到能见上总书记。他还到了我家里,今天真是个高兴日子。”

白高山说:“总书记在村里停了40来分钟,在我家就有一半时间。总书记坐在炕沿儿上和我们一家拉家常,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白高山告诉记者:“我们最想和总书记说的,和总书记说得最多的就是房子。我老伴告诉总书记,以前一直住的是几十年前建的土窑洞,修修补补,很破旧,也不结实,一到大雨天,房顶上的蚂蚁洞就渗下水来,吓得一晚上不敢睡觉。我们还把土窑洞的照片递给总书记。总书记还看了灶台、壁挂炉、卫生间,边看边问,问得很仔细。听了我们的回答,他很高兴。”

总书记关心的房子问题,曾是村民们最大的心病

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告诉记者,坊城新村的村民,以前大多数都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窑洞中,生活条件很艰苦,安全隐患非常大。改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曾是村民们最大的心愿。

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号令后,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由大坊城与西咀两村合并成200户440人的坊城新村,决定易地集中搬迁。新村于2015年开始规划设计,2016年9月开工,历经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到2017年年底建成。

如今的坊城新村,一排排房屋整洁宜居,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应俱全,到处是松树、枣树、海棠树、山楂树,成了环境优美、人人羡慕的好村庄。

白高山的儿子名叫白利军,原来也住在土窑洞里,眼看30岁了娶不上媳妇。搬进新村后,他很快就娶了媳妇,孩子现在都一岁了。

白利军说:“总书记来我家时,看了我们挂在墙上的结婚照。我觉得,没有新房子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总书记。”

新村新富路,人人有技能

在坊城新村,不论是墙上的“村有产业日子好,人有技能富路宽”的标语,还是悬挂在村技能培训服务站门上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大牌子,都在说明,提升工作技能,依靠劳动创富,已经成为坊城新村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村“两委”今后工作的重心。

在坊城新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和相关产品展示,对广大基层干部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做的艰苦努力表示肯定。他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

对移民新村群众来说,能不能稳定脱贫,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坊城新村建起后,村里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帮扶单位推动、合作社带动、村“两委”发动、农户行动,狠抓产业项目扶贫,已经发展主导产业黄花种植540亩,由本村世诚专业种植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两个村的搬迁户都有固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吸纳21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同时,该村还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经济林660亩,种植小杂粮290亩。

已在村里开展6年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陈巨文说,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坊城新村村民目前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这还不够,只有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劳动本领,才能帮助村民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坊城新村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陈巨文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抓技能也是抓扶贫、抓增收的理念,在宣传引导、技能培训、保障服务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根据村民特长,组织大家提升驾驶、修理、装修等多项技能,组织年轻妇女开展家政服务、粘花等技能培训,并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已帮助3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务工。

在村里,记者还见到了刘卫东、张圣伟两位外村的年轻人,他们在村里办起了电商服务点,联合当地有名的网红“八哥八嫂”进行网上直播售货,同时为村民提供电商技能培训服务。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是坊城新村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如今,已经全部脱贫的坊城新村村民,期盼着涉农项目再多几个、惠农政策幅度再大些、就业门路再多些,帮助大家用劳动和汗水实现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他们还盼望,习近平总书记过几年能够再来坊城新村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移民新村的群众如何用奋斗点亮更加美好的明天。

山西日报记者贺锴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