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河北山相依、水相连,北京两个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集水区全在河北省境内。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地生态保护的联防联控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省市联动共同保护好密云水库。六年来,京冀为共同守护好密云水库的上游环境摸索出一条新路,成为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京冀两地百万亩生态水源保护林已基本建成,北京市累计向河北省拨付5亿元生态保护补偿金,推动密云水库上游水环境治理。
2016年,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率先突破的园林篇章。记者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重点从“一南、一北、一环、多廊”四个方面突破,构建区域生态格局。截至2019年年底,百万亩生态水源保护林已基本建成,“通过建设生态水源保护林,使密云水库上游集水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护卫京冀水源的绿色生态带。”
生态水源保护林全部分布在河北张承地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造林过程中,北京市提供资金、人员及技术支持,包括每年投资1亿元支持林地建设,同时派出技术员指导当地护林员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种植袋等节水抗旱技术,解决当地风沙大、树木不易活等问题。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京冀两地将共同开展林木养护。造林工程还提供了绿色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根据2017年出台的《京冀对口帮扶和扶贫协作规划》,北京市对河北张承保地区的16个县区实施对口帮扶机制,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就覆盖了其中的七个县区。据统计,造林工程每年吸纳2000余名当地农民绿岗就业,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京冀两地生态环境、水务部门开启了“协同保水”新模式,为生态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2018年11月,京冀两省市政府共同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地生态环境部门按月组织联合监测,开展“断面考核”。北京市根据入境水质水量,进行生态补偿,用于支持上游张承地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安排1.98亿元支持张承地区600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19年已全部完成。“相对于大河流域,小流域就像大树的旁枝和末梢,如果上游的沟沟汊汊不治理,下游再怎么治理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据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率先在张承地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到2019年年底,基本实现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范围内,延庆、怀柔、密云三区180条小流域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张承地区五县流域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率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8和2019年度,北京市累计拨付5亿元生态保护补偿金,推动密云水库上游系统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
亮点
“统一行动”为PM2.5“削峰”
2019年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重污染过程。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公关联合中心发布,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河北保定市,空气质量指数连续“爆表”5小时,北京也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为应对污染,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联合启动应急减排措施,起到了较好的削峰作用,PM2.5浓度平均下降5%至10%。
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立法……过去六年,京津冀越来越多的“统一行动”,促进了区域间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京津冀率先统一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警分级标准,修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随后,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便搭建完成,实现统一监测,开展空气质量实时联合视频会商。由于统一了预警分级标准,三地可同步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减排措施,从而进一步加强联合应对,减缓区域空气污染积累程度。
2018年,北京会同周边各省区组织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编制完成,谋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和措施,实现了区域“统一规划”。
2020年,京津冀向着区域“统一立法”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分别审议通过了三地协同出台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定于5月1日统一施行。此次立法实现了“五个一致”的创新,即条例名称、主要框架、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及区域协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介绍,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源排放的污染治理,是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地制定相对统一的规范,有利于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京津风沙源治理让农民致富
2000年3月到4月,八次强沙尘暴和四次扬沙天气,横扫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5个省市自治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随之启动,这也是《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实施,2020年计划完成困难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40.1万亩、人工种草1.6万亩……随着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
防沙治沙工程不仅把风沙挡起来,还让农民富起来,带动出一批生态旅游精品。例如,镇罗营镇是平谷区最北边的一个镇,这几年慕名而来的城里人络绎不绝,结合红肖梨、山楂、板栗等经济林,村民们发展起了民俗旅游和休闲采摘,一些农户还在林下种上了猪苓等高附加值的林下经济产品。河北省承德市则围绕林业、草地等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果品基地,培育肉牛、奶牛和肉羊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果品、食用菌和设施蔬菜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为地区农民增收。
三地联动执法 交界地区无死角
2019年,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在检查中发现,韩龙石料厂属于“散乱污”企业,应予取缔。但是该厂地处京冀两地交界处,而厂房位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因此应交由河北省开展执法,房山区生态环境部门将这一情况上报至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随后,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联系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沟通情况。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京冀交界处的生态环境局及乡镇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实地检查。最终,河北省相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了取缔,并拆除了厂房和生产设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开始,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定期会商、联动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截至目前,京津冀已多次针对区域内电力、钢铁、冶金、焦化、水泥等行业高架源,冬季供暖燃煤锅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以及应急减排措施进行联动检查。
2019年,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的通知》,推动联动执法下沉,进一步加强交界地区联动执法力度。2019年,北京市房山区与河北涿州市、保定市,大兴区与廊坊市,怀柔区、密云区与承德市、丰宁县,延庆区与赤城县,通州区与三河市均组织了联动执法行动,有效打击了交界地区的环境违法问题。
对话
千余小微监测站 组成空气监测网
对话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峰
记者:2016年开始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联合会商,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发挥了什么作用?
孙峰:在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时,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预警会商,分析各地未来7至10天的空气污染趋势,形成预报结论。若遇重污染过程,会根据空气重污染应急的规定给出启动预警的建议,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从2016年至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联合会商的固定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使得空气污染“削峰降速”,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为实现联合预警会商机制,北京做了哪些贡献?
孙峰:北京在预报预警领域起步早,有一定的技术积累。这些先进经验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联合会商奠定了基础。2013年前后各地开始建设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时,北京已经形成了多手段综合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诊断分析技术、动态统计预报技术、污染案例分析技术、数值模拟及预报技术等,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北京为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整体预报水平的提高做了贡献。
记者:过去六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幅最大。作为环保工作者,您是否感觉工作压力减轻了?
孙峰:没有,反而觉得担子更重了。2019年与2014年相比,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51%。特别是2019年5月至9月,PM2.5平均浓度基本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相当,8月月均浓度创下有监测以来的历史最低值,这说明北京和整个区域的减排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公众的期望值在提高,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也在加大,这就要求我们预报得更精细、治理得更精准。为此,北京市除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外,近年来还搭建了由1000余个小微监测站组成的高密度监测网络,把全市划分成1000余个网格,覆盖所有街道、乡镇。这样一来,空气质量考核评价由16区下沉到330多个街道、乡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