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背景:近期,爆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被高度怀疑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疫情之源,指向距汉口火车站步行仅10分钟远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检测结果,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确实存在着大量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之下,国内也迎来了最严野生动物管控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禁止人工场所野生动物转运贩卖,叫停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
管控野生动物交易 各级在行动
国家多部门重拳出击
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对外宣布,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来源于该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多个部门的组合拳出击,全面禁止野生动物。
多部门出手管控野生动物交易时间轴↓
由上图可以看出,自专家组推断病毒来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中国疾控中心确认病毒源于该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仅用了6天时间,而在病毒来源得到确认的当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门就联合发布公告,要求即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以斩断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而在之后的五天内,国家林草局、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国家邮政局陆续出台的具体执行的工作方案,切实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从多方面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各地立即响应多措并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据媒体报道,随着疫情的扩散,湖北、上海、四川、云南、广东、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江苏、湖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立即出台政策,紧急叫停野生动物交易。
除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一些省份还停止活禽交易。湖北、内蒙古、河南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和野生动物。上海市要求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4月30日,上海实行季节性暂停活禽交易。云南省禁止竹鼠、獾等可能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转运贩卖、进入市场销售,并要求严格落实当地农贸市场活禽禁售政策。
吉林、山东、湖北等地宣布叫停与野生动物相关一切交易和展演活动。陕西省林业局出台十项措施,确保人与动物的安全距离。1月22日起,武汉市动物园、九峰森林动物园等景区都已经暂停对外开放。原本计划春节不打烊的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从1月25日12时起就宣布闭园。饲养员每天按照既定的消毒制度,对笼舍及舍外活动场进行消毒。
一些地区出台政策严禁线上野生动物交易。浙江省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测,禁止野生动物网络交易,对野生动物32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屏蔽。深圳市要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各类交易市场(场所)及其内部经营者,各类餐饮服务单位、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严禁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山西省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的通告》,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超市、餐饮、电商平台经营者严禁以任何形式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与此同时,为有效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扩散,很多地区开展严格执法,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场所,卡住交易渠道。在201省道四川兴文县与云南威信县交界处,四川省设置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及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防控站,对来往车辆进行检查。达川区市场监管局每天有160名执法人员,在34个农贸市场和1570家餐饮企业进行巡查,全面禁止活禽、野生动物的交易和宰杀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对自治区范围内网络售卖野生动物、活禽活畜经营主体进行监测。河南省驻马店市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周正华带队,对驻马店市农产品市场、宠物市场、花鸟交易市场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交易场所进行逐一排查。
此外,广东省暂停受理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猎捕、人工繁育、出售、购买、利用、运输的行政许可申请,对全省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对外开放、禁止转运贩卖。湖南省实施“一封控四严禁”举措,封控隔离所有人工繁育场所的野生动物。
北京、河北、重庆、山西、宁夏等地还启动联防联控措施,严厉查处野生动物交易、转运等活动。
网友观点:远离野味成为主流呼声
2013年至今,与“野味”相关的搜索指数图(图片来源:人民网研究院、百度APP)
根据“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野味”的搜索关注达到了历史峰值,而网友的讨论也聚焦在“野生动物”“远离野味”“禁止”“交易”等关键词。
@山河醉梦:不止是收寄,贩卖食用都禁了吧,举报打击杜绝,彻底整治野生动物市场,疫病不可再发生,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了……
@何天恩:都什么时候了?还有人卖野生动物。这不仅是商贩的问题,更要追究市场,监管,卫生防御,疫情防控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直接责任
@LYFLJR:请求永久禁止,而不只是解除期间。我们不希望历史重蹈覆辙,这次付出的生命代价太沉重了。不吃野味我们不会死,但是吃了野味可能会死人。
@广东观鸟:尽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把目前合法的野生动物交易全部取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第三次疫情再现。
@-O西瓜子O-:希望国家永远禁止,还应立法。吃的、售卖的、捕杀的,甚至烹饪的餐厅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从SARAS到武汉肺炎,已经有两次教训了。不能再这样了。
@玛雅星人MAYA:野生动物是指非人工驯养的动物,并不完全代指野味。包括我们常吃的海鱼,非养殖的鱼虾蟹等等都是野生动物。
微信网民“设置名字”:必须严惩!继续贩卖野生动物,怎么对得起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
微信网民“Mr.D”:这些买卖野生动物的,一次疫情的发生,国家的损失多少,多少家庭就这样被你们给破坏。
微信网民“尚霖”:在谴责售卖者的同时,也要想想为什么屡禁不止?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没有人高价求购,还会有人冒险贩卖吗?买者卖者都有罪!
微信网民“奕熙~”:“野生动物”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希望能精细化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所在,加强监管检疫,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合法的养殖户能脱贫致富,让不法交易的灰色地带荡然无存,才是正道!
媒体如何报道“野味”
曾是餐桌补充,现为保护对象
物资匮乏年代,野味是日常饭菜的补充。临近1959年春节,《人民日报》用多半个版,刊登关于打猎和野味的报道,《索取山林财富 发展多种经济 大小兴安岭开展群众性狩猎活动》《一个山珍饭馆》《让山禽野兽为人们造福》,从题目就能感受到当年餐桌的匮乏,所谓“野味”,也是无奈之举。
一个甲子后,2019年2月4日正值除夕,《人民日报》刊登《舌尖上的春节,得有新讲究》。报道引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张伟主任的观点:“部分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抱着‘猎奇炫耀’‘野味滋补’的畸形消费观,为了图个新鲜,购买、食用野味。加上消费能力增强,推高了野生动物产品价格和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乱捕滥猎和违法经营活动。……非法购买、食用野生动物,要面临法律责任。”
野味的民间舆论形象
企鹅号“有间食堂”近期刊文《中国人餐桌上的野味,并不好吃的穿山甲为什么快要被吃绝?》认为,60-70年代吃穿山甲多是由于食物匮乏,而到了今天穿山甲成为了一种权力和金钱的炫耀,食用价值远远不如其带来的炫耀价值了。
舆论场上时而会出现晒野味的炫耀帖。2017年2月,有关“广西政府官员宴请吃穿山甲”的微博话题引起围观。有网民爆料被宴请的博主@Ah_cal 疑似香港富商之子李加和。由于穿山甲是受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吃穿山甲成为炫富和特殊阶层的隐喻。
2018年除夕当晚,一账号为(@一车当先cars)的微博博主发布了一条名为“别人家的年夜饭……”的消息,并配发一组摆放在厨房里待烹制的熊掌、穿山甲、鳄鱼等野生动物的照片,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大量转发。经当地县局治安大队经查,当事人饶某顺在2月15日晚6时许,为获取粉丝点击量,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从网络下载熊掌、小鲨鱼、穿山甲等五张图片,并编辑“别人家的年夜饭”等相关信息发布在微博上,导致该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事实虽为杜撰,但“别人家的”所表达出的羡慕心态和对食野味的追崇,可见社会心态之一斑。
图源:国家林业局官方微博截图
营养价值被神化,舆论期待野生动物管理“加码”
食野味与传统文化中的“食补”相关,对此误区,很多专家对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做过科学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副主任营养师表示,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在营养价值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的含量上相差无几。而且,由于受生长环境影响,野生动物肉质成分中肌肉纤维较为粗糙,口感较差,不易被消化吸收,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差的人食用后还容易腹泻。文汇报评论《“野味”灰色产业链必须彻底摧毁!》感慨,尽管美食界早有定论——野味并不比普通肉好吃;尽管营养学早已证明,野生动物大都没有特别的营养价值;尽管医学早已确认,野味通常携带大量寄生虫甚至病毒,而普通的肉食加工方式又难以消除,但是,总有人趋之若鹜。《晶报》则认为,嗜食野味是一种饮食文化病毒。它不只是一个饮食问题,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只有更多人意识到野生动物其实还是我们生活环境健康与否的标识,拒食野生动物,自觉告别那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饮食陋习,建立一种朴素、科学的生活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大自然讲和。
据新京报报道,一份提交给九三学社中央的紧急建议呼吁,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提出者之一法律专家王建平认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交易、运输、制售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登记注册并获批之后是合规合法的。但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合法活动,让这些野生动物成为疾病宿主,构成“动物—动物—人—人”传播疾病的重要根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希望,禁止一切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他认为,以盈利为目的,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饮食业、保健品生产销售、展览表演、标本制售等都应该被逐步禁止,野生动物的药用也值得商榷。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使野生动物保护再度猛烈地进入公众视野。舆论期待,这次令全社会付出沉痛代价的疫情,能够促成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迎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