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4月10日电(记者 明文 通讯员 王山山)在成庄矿,提起创新改造,张晓飞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80后的他,从工作第一天起就扎根基层一线,深耕创新领域。现已获得国家级专利4项,集团公司创新奖项10余项,矿级创新奖项40余项,10余项创新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一名扎根一线的创新“尖兵”。
厚积薄发敢创新
2011年,大学毕业的张晓飞怀揣着一股干劲儿来到成庄矿,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学校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怎样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成为摆在他职场成长道路中的“第一课”。“归零”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保持空杯心态,从头学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刻苦、努力上进的他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员,主管创新工作。
“答题”张晓飞在日记本中郑重写下,将这些年的工作积累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时候到了。他所在的队组属于零星作业队组,放炮作业过程中原有灌注水泡泥的方法,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且工作效率较低,张晓飞仅通过废旧单体液压柱注液枪的改造,就使原有方法灌注50个水炮泥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提升至只需3到5分钟即可完成,效率提高一到两倍。这个创新被评选为当年矿井小改小革二等奖,也开启了张晓飞的创新改造之路。
仅在担任技术员期间,他就荣奖10余项矿级创新发明奖项,多次参加矿井创新成果发布会,并现场发布创新成果。4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小改小革项目,在成庄矿广泛推广,他的名字与创新改造紧密相连。
解题破题勇创新
自2020年7月份以来,由张晓飞所在队组负责的沿空留巷工程,是成庄矿首个“绿色开采”的重点工程,其中涉及的深孔爆破、浇筑模袋、水力切割等新设备、新工艺在使用及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时间就是进度,重点工程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工艺、技术上的改进迫在眉睫。张晓飞每天带着问题跑现场,拿着方案盯成效,改造的混凝土输送管路液控截止阀、风动炮泥机等,加速新工艺和新设备度过“磨合期”,为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尤其是张晓飞自制的风动炮泥机,以废旧铁板等为原料,只需一人控制涨拉仪,另一人装黄黏土和摆放成品炮泥,就可以将原来每班3—5人专门进行的手工作业改为自动作业,且二人协作两个小时就能制作完成当班所需炮泥。同时所制作的炮泥粗细均匀、紧致,工作效率和炮泥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他还专门设计了直径分别为35mm、40mm、45mm,长度为80mm的三个炮泥模具,使所制炮泥能根据实际迅速调整,符合深孔爆破现场需要。风动炮泥机不仅成庄矿迅速推广应用,也成为天安公司、寺河矿等兄弟单位炮泥制作过程中的“利器”。
2022年,他的《一种制作放炮封孔用炮泥的机具》《联网丝快速编制机》《矿用液压单体柱远程回柱装置》《锚索钻杆拔取装置》四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为他的创新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制优策谋创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4年,由于工作突出,张晓飞被任命为队长,而怎样激发全队创新热情,涌现出更多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创新改造,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他主导建立了“一寻二研三试四解五奖”,即寻找创新焦点、研究创新方式、试验创新方法、解决创新堵点、奖励创新成果的“五步”创新工作激励机制,在队组营造了“人人可创新、创新无止境”的浓厚氛围。在他的带动下队组全体职工创新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24年队组上报8个创新成果,5个获得矿井奖励。
最值得一提的是“全自动联网丝编织机”,以压缩空气为动力,通过PLC进行控制。使用时,只需在触摸屏设置好网丝的长度、速度、扭转的圈数等参数,送丝机便可自动抽取预定长度的网丝,再由弯曲机构接力,将网丝压弯,压紧机构将网丝压紧,切断机构及扭转机构同时行动,把网丝扭转成型,卸载机构将网丝松开,一根网丝只需几秒便可完成,且全程无人化操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项改造获得了成庄矿2024年度创新成果小改小革一等奖,还被命名为“晓飞全自动联网丝编织机”,成为矿井的重点推广项目。
“目前,我们全队还在对‘全自动联网丝编织机’进行升级改造,预计通过内置电机的更换,能够将原来1分钟编织5—6跟提升为一分钟编织15—20根,效率提高3—4倍。”张晓飞介绍道。他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着,一如他在日记本中写下的“创新无止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