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4月2日电(姬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我国重大的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司法厅指导下,由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办的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司法机关,以及青年社团、社会组织、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法律实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等议题深入交流,致力于推动黄河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格局。
保护环境,青年先行。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米小兵在启动仪式中表示,从“保护母亲河行动”到近年来覆盖黄河流域的大学生研学项目,青年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环保民间组织的迅速成长,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推动力”,在黄河文化传播、生态实践和《黄河保护法》落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米小兵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专业所学讲好黄河故事,践行护河使命,在推动法治宣传、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我国首部聚焦黄河保护的专门立法,《黄河保护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法治保障。与会代表回顾了《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的阶段性进展。截至2023年,黄河干流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整体水质水平为近十年来最佳。
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是黄河保护能否落地生根的基础土壤。为深入了解沿黄九省(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的知晓程度与生态关切,晋青联合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46个主要城市对4542名公众和23家社会组织开展调查,并发布《黄河保护法知晓度调查报告》。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呼吁,未来要加强生态保护与社区共治并举,推动生态恢复、文化传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并进。
山西大学教授、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指出,传统流域治理多以“末端治理”为主,亟需推进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和标准前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流域治理需从“防、管、治、补”四个维度建立起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的综合治理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
活动最后,来自沿黄九省(区)的法院代表、律师、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代表齐聚碛口东渡黄河纪念碑前。与会嘉宾中的老、中、青三代代表依次领读《碛口宣言》,展现跨代传承、共护母亲河的庄严承诺。宣言呼吁,要坚持依法治河、以法兴河,推动《黄河保护法》落地见效,构建全流域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