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国际刊号:ISSN1004-3799 国内刊号:CN14-1155/G2 邮发代号:22-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追星越界成犯罪 畸形饭圈需法治

2025-03-31 16:25:00 来源:记者观察网

/范蓉

3月24日,知名男演员张凌赫工作室发布相关声明称:艺人张凌赫的隐私权、名誉权以及个人信息均遭受到了严重的侵权,其个人及家人人身安全、正常生活及工作均被严重影响。该公司谴责并警告相关侵权人停止不法行为。声明中提到:一女子长期蹲守艺人居所、追车、窃取隐私信息并售卖,且该女子是未成年人。另一女子通过非法获取艺人及家人信息,发送威胁、诽谤信息,捏造艺人私生活谣言,最终被行政拘留。

这些粉丝打着“追星”的名义披着喜爱的外衣,通过侵犯隐私、跟踪等极端手段满足病态占有欲,其实际行为已经越过了法律红线。尽管公众人物的隐私度要比一般人宽泛一些,但明星隐私权和大众隐私权一样平等,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行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爱为名的越界同样都是犯罪。

近年来,畸形的粉丝文化乱象屡屡引发社会争议,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张凌赫此次声明中提及的一名女子即为未成年人,张凌赫公司及本人综合考虑后对其不法行为予以谅解,并同意由其母亲协助管教。但时至今日,该女子不仅没有停止不法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地非法获取艺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并进行非法传播与售卖。多数未成年人因心智尚未成熟,对隐私权、人身安全等法律概念认知模糊,又容易受饭圈极端文化的影响,偏离主流价值观,把个人崇拜凌驾于社会公序良俗之上,一些未成年人甚至认为“为偶像犯罪是正义”。粉丝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这也让畸形的粉丝文化更具危害性。

畸形的粉丝文化愈来愈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下,其背后有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跟踪拍摄、买卖身份证信息、酒店预订信息;到编造艺人绯闻吸引流量,再通过辟谣获得二次流量,各个环节均能获取巨大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人会铤而走险,甚至诱导未成年人犯罪。再加上社交平台对违规内容审核不严,更为黑色产业链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反思,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该如何构建健康的粉丝文化。从法律层面来讲,要从严执法,提高违法成本,让黑色产业链的从业者付出比盈利更高的代价。对未成年人,要通过典型案例培养法律意识和边界感,对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要追究监护人的民事或行政责任,倒逼家庭严管。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加强娱乐圈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倡导“作品至上”而非“流量至上”,要引导粉丝理智追星。真正的粉丝,应是在法律的框架内保持距离,在尊重的基础上传递善意。唯有如此,才能将失控的粉丝文化拉回“理性热爱”的正轨。

【编辑:关俊龙】

视频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