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吴荣春 田文璐 范蓉
文/王莹
穿越历史云烟,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在这里,晋商的故事还在娓娓道来;
香烟缭绕山顶,钟声响彻百年,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承载着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特点的寺庙建筑群,迎来送往着熙熙攘攘的朝圣者;
千年一窟看云冈,粲然一笑逾千年。在斑驳石壁上讲述着北魏传说的云冈石窟,五万多尊佛像在这里静立千年,拨开历史的重重帘幕,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
地上文物看山西。2024年,首款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一句“小西天土地,在此恭迎天命人”的经典对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向隰县小西天景区,当游戏里精妙绝伦的画面和小西天景区满堂悬塑、漫天神佛相重合时,山西的文物,不再是书本上寥寥几笔的文字、视频里一闪而过的画面,它的生命力被更多人感知。在泼天的流量中,有关山西文物的故事,有了新的诉说方式。
浩如繁星的山西文物,是历史在三晋大地泼下的浓墨重彩,而穿越千年仍旧熠熠生辉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者的默默耕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山西便将文物保护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从山西省文物局到各地文物保护单位,从高平铁佛寺的三代“守庙人”到扎根在每一处文保单位的工作人员,时光轮转中,山西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从未中断。
守护文物,是历史所托,也是时代呼唤。在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平遥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山西运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殷殷嘱托,砥砺前行。近年来,从《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到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成立,从鼓励用政府债券保护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到成立山西文物保护基金,山西文物保护在政策、人才、资金方面不断发力。从山西博物院入选“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到太原市博物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和运城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再到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建设、永乐宫壁画保护、平遥古城保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晋绥边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深入开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山西有行动、有成效,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步。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反复无常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更复杂、更艰难的挑战,日益倾斜的应县木塔、悄无声息褪色的彩塑壁画、面临崩塌风险的石像……山西文物保护急需更先进、更科学、更现代化的保护措施。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走近山西文物,将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前置,通过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保护措施对文物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检测与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这一项目的顺利开展有望成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
见证·从历史中走来
山西,这片位于黄河流域的古老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省,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古建筑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时代跨度大、种类多样、保存相对完整等特点,有“中国古建博物馆”的美誉。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约占全国总量的7%,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唐代以来彩塑12000余尊和壁画5万余平方米,数量全国第一;古戏台2800余座,数量全国第一;旧石器遗址、地点800余处,居全国前列;历代长城1401公里共4266个点、段,墙体长度居全国第五,点段数量居全国第三;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是全国与八路军、红军东征有关文物遗存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从远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到历代王朝的建筑瑰宝,再到近现代的历史见证,每一处文物都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山西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然而,见证了古晋的辉煌与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无可避免地忍受着风雨带来的破坏。山西多数文物长期暴露在外,湿度、温度、风速的波动都会加剧文物老化,寒暑交替带来的温度变化会导致碑刻、石雕表面出现明显龟裂甚至粉化脱落;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会让壁画、彩画褪色;强降雨和洪水加速了古建筑的坍塌速度……在漫长的岁月里,自然环境的变化宛如一把无情的刻刀,正悄无声息却又极具破坏力地侵蚀着这些珍贵的文物,给它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2021年10月5日,受强降雨影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城墙84号内墙发生局部坍塌,坍塌长度约25米。几乎同一时间,太原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雨水顺着屋顶渗透,对内部的木质结构、壁画、彩塑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墙上保留着清代《三国》壁画的祁县苗家堡村的清代关帝庙在连日暴雨中多处坍塌,院子里四处积水;晋中市平遥县婴溪村的清代三教庙观音堂主殿两侧屋檐在雨中垮塌,配殿一半屋檐坍塌……根据上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信息,到当年10月11日,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出现险情,包括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其中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省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市县保(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
持续的强降雨对文物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多为木构架结构的山西古建筑,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较弱。面对大流量、高流速且裹挟着大量泥沙、杂木的洪水,许多文物抢险工作难以及时、顺利地展开,而且修缮保护工作需要在晴天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和泥沙冲击导致文物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干燥是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的重要条件。过去北方气候干燥少雨,少地质灾害和虫害,比起南方更利于木质建筑保存,所以很多建筑和塑像、彩画得以代代传承。但随着气候变暖,北方雨水增多,来自环境的挑战愈发频繁。气象资料显示,2024年,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增长了6.4%。以土、木、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件的古建筑,在强降雨和洪水的影响下,水分的积聚会加速这些材料的劣化,导致出现土墙开裂、木构件腐朽、石材风化等现象。洪水的冲刷作用还可能加剧建筑地基的不稳定,造成沉降、倾斜或坍塌,特别是对于历史悠久、构造脆弱的建筑,其结构完整性更容易受到威胁。而且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暴雨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土体坍塌、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古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水土流失、地下水侵蚀等间接作用也加剧了对古建筑的破坏,进一步增加了文物遭受物理破坏的风险。
除遭受暴雨、洪水等威胁外,大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文化遗产还因所用木材年久干燥、耐火等级低、起火后燃烧速度极快等特点,面临着自然或人为引发的火灾风险。2019年5月,山西省晋中市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庙发生火灾事故,此次火灾的过火面积约50平方米,导致武庙正殿主体建筑烧毁坍塌。今年年初,距离应县木塔不到100米处的干草被引燃,火苗一度蹿起。虽被及时扑灭,但却暴露了文物保护中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
“地震安全是山西文物保护不可回避的课题。”山西省地震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欧阳承新说。山西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具有地震危险且有一定规模的断裂众多,地震活动时有发生。尽管大多数文物在建造时考虑到了一定的抗震能力,但长期的地壳运动和微小地震的积累,依然对文物建筑的基础造成了损害,一些古老的庙宇建筑,由于地基在地质活动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倾斜、开裂。据不完全统计,山西全省境内共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1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6次,很多无法统计的珍贵文物因地震而消失。
自然灾害对于文物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可预估性和破坏性,每一件文物都在与时间赛跑。山西文物在屡次自然灾害中的受损,不仅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对古建筑研究、历史文化研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也给文物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修复这些受损文物,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而且由于部分文物受损严重,即使修复也难以完全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文物的自然老化是其穿越时间风雨而来留下的痕迹,更是对历史长河百转千回的见证,但当越来越多不确定性成为文物面临的常态时,加强对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的监测评估,采取科学、全面、行之有效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加强文物保护,尤其是提升文物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刻不容缓。
行动·在保护中传承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山西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回看来时路,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蓝图在不断摸索实践中逐渐清晰。
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山西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7年3月11日,山西省在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守望工程”,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形成“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
2020年8月6日,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明确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主要目标,标志着山西省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了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在文物安全方面的责任,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打通文物安全责任“最后一公里”。
政策“站台”,资金“护航”,近年来,山西在加强法规、细化管理、数字赋能等一系列行动下,国省级文保单位的险情排除率不断提高,许多文物更是借助科技赋能“活”了起来,而随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入,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进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抢救性保护为辅的新阶段。
定期检测是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尤其是古建筑的结构已经出现老化和损坏,通过综合监测体系可以对文物的结构安全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评估其健康状况,为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灾难性损毁。
2024年5月,山西省地震局在云冈石窟周边四个角及正中心共布设5套短周期地震计,实时记录石窟周边振动情况。有了这5位“安全卫士”,文物保护区内的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云冈石窟主要以砂岩结构为主,经过千余年的风化侵蚀,表层较为脆弱。长期持续的振动可能会导致壁画和雕塑的振动疲劳损伤,地震预警信息可以让文物单位提前做预防性保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在晋祠,通过人工巡查开展预防性保护已初见成效。晋祠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程序以巡查、评估与检修为基础展开,巡查分为日常巡查、定期巡查、专项巡查,每次巡查后均要形成巡查报告。晋祠博物馆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并邀请专家根据报告对巡查中发现的病害及隐患定期召开评估会,形成评估意见并制定不同的对策。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晋祠博物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已初见成效。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文保单位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自然灾害采取了有效的风险监测措施。面对洪涝灾害使古建筑出现屋顶漏雨的问题,山西古建院开展针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本体和环境监测项目,全面掌握东大殿区域气象环境与微环境数据;面对火灾可能带给木质建筑的威胁,山西古建院在佛光寺、南禅寺成立了一支安全防护队伍(兼消防工作),两所古建瑰宝有了更完善的消防安全保障;面对风力灾害对文物建筑的破坏,山西古建院对崇善寺大悲殿所处的地理位置、风力等级、风向、风速等进行长期监测,评估风力灾害的潜在风险。
精准预报、提前防范,是保护文物古迹不受损害的关键。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根据各类别灾害风险和损害程度提出所对应的监测方法,以实时监测为主,包括温度、湿度、风、地震等环境因素监测以及变形、应变、振动等结构响应监测,并从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形式、数据管理多维度建立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建立风险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建筑险情,通过分析监测数据与建筑残损发展之间的规律,掌握建筑残损变化机制和结构破坏阈值,为同类型建筑残损病害判断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提高预防性保护的科学性。
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的主动实践,也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尝试。
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从目前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推进中可以看出,目前的监测任务为各地方部门负责,没有形成全域范围的监测体系;部分偏远地区的文化遗产仍未能实现技术的全面覆盖,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数据整合与分析困难,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存在障碍,导致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不高,且在灾害应急响应时,信息传递可能出现滞后……山西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仍要“爬坡过坎”,探寻新的“破题之道”。
探寻·于坚守中创新
2024年10月20日上午,一场聚焦山西文化遗产保护的盛会——“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阶段性成果研究会在太原召开,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此次会议不仅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国内顶尖学者,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文旅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等行业专家,还引发了山西省文物局、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震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共同为山西这一文物大省的文化遗产的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和预防性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此项目的提出与实施能够提升山西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西研究院院长黄庆学在会议致辞中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作为项目牵头人,他表示该项目将通过研究识别可能对山西文化遗产造成损害的各种灾害确定风险等级,进而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完善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减轻文化遗产灾害风险,提升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是此次项目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山西文物预防性保护更上一层楼的必要之举。在坚守最小干预、预防为主、原址保护、不改变文物现状等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山西省文化遗产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理论体系;开展文化遗产多层级风险监测评估时空建模研究;针对山西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和特性,结合地域气候及灾害状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等项目研究内容。
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针对山西文化遗产的特性和保存状况,项目组将结合地域气候及灾害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这一体系将涵盖文化遗产的“病历档案”建立、健康状态评估与提升、定期体检、日常保养维护、高灾害风险临时防护以及结构薄弱点的加固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综合运用管理与技术措施、科技与传统手段,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策略,从而健全文化遗产的安全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提升文化遗产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应用新科技手段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也是该项目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在研究山西地区文化遗产面临的灾害风险的基础上评估文化遗产的脆弱性,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构建符合山西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建立健全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深化山西文化遗产的灾害风险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项目组成员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项目开展之初,项目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灾害监测与保护经验。了解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在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物联网(IoT)技术在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和结构状态中的应用。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建模技术,创建高精度的文化遗产数字模型,为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部署环境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利用AI技术进行自动化监测和预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智能化水平;利用跨学科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
注重技术不断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项目的落地,更重要的还是要扎实立足山西省情,充分调研了解山西各文保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山西当前的文物保护现状、监测系统的运用情况、文物保护中面临的困境等进行实地调研。为此,项目组分别于2024年12月3日和2025年2月19日,前往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晋中市等地,对隰县小西天、洪洞县广胜寺、夏县司马温公祠、乡宁县寿圣寺、芮城县五龙庙、芮城县永乐宫、平遥古城、隆福寺、双林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当前各地区在文物保护中所作出的应急方案、文物风险监测情况和预防性保护措施,同时针对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遇到的技术规程和专业人员缺乏、自然灾害风险高、应急监测和管理不足、资金和管理机制不足、科技应用推广不足、差异化保护策略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文化遗产面临的灾害风险,制定合理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构建符合山西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建立健全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深化山西文化遗产的灾害风险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这不仅对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国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表示。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科学评估和专业维护。如今,项目组仍在一线调研,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寻找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平衡点。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其在提升文化遗产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升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山西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3(上)第7期 总第6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