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三晋大地,汾河两岸的小麦正茁壮成长;当惊蛰的春雷唤醒沉睡的土地,太行深处的梯田已泛起新绿;当春雨滋润江南的桑田,珠三角的智慧大棚正孕育着科技的奇迹……农民忙碌、农资备足、农机到岗、农技下田,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黄金期”,中华大地呈现出一幅幅“春耕不等人,农时贵如金”的繁忙景象。
人勤春来早,万象始“耕”新。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列为首要任务,这既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刻回应,也为“三农”工作擎画了“新蓝图”。
人勤春来早,不仅是汗水的浇灌,更是智慧的播种。
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一幅幅“数字春耕”的画卷徐徐展开。从插秧到收割,无人驾驶农机昼夜不停;从巡田到除草,田间机器人忙碌穿梭;从感知天气到监测水肥,地下各类传感器精益求精……搭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中华大地的农业生产“科技范”十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号文件中“种业振兴行动”的部署,让“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强大的“基因引擎”。挖掘出全球首例基于RNA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首次克隆出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育成并推广亩产突破1200公斤超级稻、亩产超300公斤耐盐碱大豆,自主开发“中芯一号”家猪基因芯片……在看不见的基因序列里,“好种子”长出了“好日子”。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实,农业科技功不可没。
万象始“耕”新,不仅是自然的轮回,更是乡村的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一号文件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勾勒出新起点上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春风里,“改革”的意味渐浓。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发,做好农民承包地、农户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文章,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初心不变;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入乡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的底色不改;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从让“土专家”“田秀才” 脱颖而出,到吸引“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等“新农人”从城市回归乡野,给乡村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展开“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一号文件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从加强村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繁荣乡村文化到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近在眼前;从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再到用好“直播带货”“电商”等新渠道,乡村产业兴旺未来可期。
站在2025年的春天,当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科技、改革、振兴”的种子,当政策春风与实干精神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让我们以“人勤春早”的干劲,“耕”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图景,共赴乡村振兴的春天!